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聚焦发展和民生需求助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足“绣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质

2022年08月2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锚定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品质。这是市区金山湖公园一角。  图片由惠州东江图片社提供

惠州锚定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品质。这是市区金山湖公园一角。 图片由惠州东江图片社提供

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下,当前,惠州正深度融深融湾,奋力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一流的城市建设,需要一流的城市品质来支撑。自2019年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聚焦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深耕细耘住房、城乡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房屋市政工程管理三大领域,全面提升建筑业、房地产业、物业服务业三大行业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推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市住建部门正以“便民、利民、惠民、暖民”为目标,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让城市有颜值、有气质,更有温度。

工程审批制度改革

解决堵点痛点难点,加速项目审批

近年来,惠州聚焦“2+1”现代产业集群,狠抓实体经济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3+7”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这离不开一流的政务服务,推动项目更快落地,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2019年,我市出台《惠州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和各类审批事项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作为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通过创新制度体系、再造审批流程、深化关键环节改革等措施,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经数轮精简流程、压缩时间,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土地工业项目审批时限不断压缩,让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项目审批手续复杂、流程不科学、体系不健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该局牵头通过实行审批流程、数据平台、管理体系、监管体系“四个统一”,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经数轮精简流程、压缩时间,进一步提高了项目落地开工的效率。目前,该审批管理系统可划分为10个类别进行分类审批,受理审批服务事项达49个,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策划生成到竣工验收的全周期管理。

在审批流程上,我市也进行了精简。该负责人介绍,惠州通过采取区域评估、带方案出让工业用地和代办预审、并联审批、信用承诺四项措施,推进“多审合一”、建筑类规划管控全过程、联合审验三大改革,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进行了梳理、精简,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全面推广工业类项目施工图审查容缺办理,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推动工业项目“摘牌即动工”。

24项技术审查告知承诺制、35项行政审批容缺承诺制、10类审批事项可采取“免审”程序快速办理、园区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容缺制、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施“联合+单栋验收”……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响应了更多企业、项目的需求,真正让企业享受到了实惠。

目前,全市社会投资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减至55和65个工作日以内,带方案出让土地及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25个工作日以内,各类型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限压缩比率超过35%,社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13个工作日以内。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全市建筑业产值222.3亿元 增速全省第一

一批批大项目抢滩惠州,布局产业发展,托起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我市建筑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去年开始,建筑业产值增速持续排名全省第一。

“去年全年建筑业产值累计425.07亿元,同比增长55%。”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建筑业做优做强,全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在精简审批流程、创优推介、优化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全市建筑企业数量、质量和经营额全面提升。

今年,惠州市建筑业市场的强势表现仍在持续,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6月全市建筑业产值222.3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全省第一。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正在研究制定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从完善建筑业产业体系、升级建造方式、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建筑业企业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谱写惠州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地骨干企业的培育。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建筑业企业共3224家。其中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40家(2021年培育新增12家,2022年1~6月培育新增8家)。

“培育或引进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1~3家、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0~15家,做优做强本地建筑企业。”该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加快完善系列配套措施,从政策层面扶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做优做强、增产创收,引导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新城建、新基建,逐步提高我市建筑企业竞争力,推动业态升级和价值链提升,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惠州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我市预计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筑业从业人数达15万人。

住房保障体系

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正大步向前奋进的惠州涌入大量的人才。如何留下这些人才,让其安居乐业,搭建一个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是关键之一。

“让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安居,在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做好住房保障兜底,全面完善住房体系。”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起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为主体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同时,为解决新市民、刚入职青年的职住平衡问题,在持续做好公租房实物配租保障的同时,大力推进住房保障租赁补贴工作,积极鼓励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市场租房、政府给予租赁补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住有所居。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3757套,发放租赁补贴3237户,惠及近7万人,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得到大大改善。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不少于2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2022年1~7月,我市已筹建424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成公共租赁住房24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728户。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市场价格的稳定直接关系着惠州市民群众的乐业安居。

“始终坚持调控不动摇、不放松。”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惠州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要求,因城施策,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出台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建成房产交易市场综合监管平台,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集中整治房产交易秩序。

同时,严格落实中央精神,全力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问题楼盘处置,主动防范新增问题楼盘,加强房地产市场舆情监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惠州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老旧小区改造

“十四五”全市计划改造641个老旧小区

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新兴花苑小区建于1993年,由于年代较久,路面坑洼、绿化杂乱、通信电线乱搭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去年,该小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后,环境焕然一新。“变化很明显,环境改善了很多,我很满意。”居民蔡先生说起小区的变化,笑容洋溢在脸上。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民生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惠州高度重视并全面铺开各项工作。随着惠州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

“老旧小区面貌、居住环境大幅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自然就显著提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4个,改造规模和推进速度位居全省前三位。今年,我市进一步提升改造品质,全市计划改造132个,目前开工改造140个,开工率106%。

据介绍,在“十四五”期间,惠州全市计划改造641个城镇老旧小区。目前已开工改造340个小区,完成改造约200个小区,涉及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8万户。

老旧小区“改什么”“怎么改”“钱从哪来”?该负责人介绍,我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改造实施方案,形成以市统筹协调、县(区)和镇(街)为实施主体,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工作体系。同时,我市还对改造项目进行全面摸底,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切实做到改造工作惠民利民。

为了保障资金的充沛,我市还积极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以及申请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同时引入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为老旧小区改造夯实基础。

“改造不但要有数量,更要有品质的提升。”该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局将抓改造品质,注重量质并举,提升改造质量和效果。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后续管养模式,推进有条件的小区通过市场化方式选择专业物业管理。

水环境整治

27条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望江沥一样,迎来蝶变的是全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

2016年,《惠州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发布,全市4个建成区一共排查出27条黑臭水体。2019年,惠州吹响水污染防治攻坚号角,全市上下紧盯整治目标。当年年底,27条黑臭水体全部被监测评估为整治“初见成效”。2020年更进一步,实现“长制久清”目标。

“市住建局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攻坚,历时4年,27条黑臭水体实现了从黑臭到清水的提升,如今保持‘长制久清’。”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不断巩固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水环境整治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2018~2021年间新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7座,新建污水管网2336公里,改造老旧管网644公里。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13座,总处理能力达249万立方米/日,累计建成污水管网4606公里。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力,建成区的城市管网建设已经完成了网线布局,城市建成区将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口和管网空白区。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建污水管网154公里、改造老旧管网151公里,新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万立方米/日。通过坚持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大投入,上半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3.1%,较去年同期稳步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水环境大治理和供排污一体化改革。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