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思维误区 促进问题解决

《简单的逻辑学》引导读者利用正确思维导向推动工作

2022年08月27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很多人常常束手无策。在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看来,这种状况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以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他关于逻辑运用的众多思考,都凝聚在《简单的逻辑学》(中文版译者赵明燕,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时时刻刻在服务生活。他以简练而又充满趣味的笔触,将逻辑学化为一种艺术,带领读者进入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

客观表达事物本质,有利于目标达成

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说明,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也就是推理的过程,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第一个观点正确。逻辑判断要遵循同一律(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排中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充足理由律(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矛盾律(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等4种基本原理。在对众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说明时,作者还穿插了一些来自生活中的话题,以加深读者的理解。他举例说,要论证“我们的消费心理实在还远不够成熟”,首先需要依次明确“消费心理是什么”“表现的行为现象是什么”“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不成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量化区别”。有了这5点具体说明,才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才能最终促进目标达成。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这是作者的一个心得。他认为,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试图与别人就某个观念进行沟通,就一定会依托语言。而且,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为了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作者建议: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沟通具备坚实的事实基础。此外,仅仅用语言表达相应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应该用来表达“明晰正确”的观念。他说,人类认知主要由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脑中的反馈、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等3部分组成。依托这个基础,才能与他人交流。以猫为例,首先要有一只猫,然后才会确立关于猫的观念,随后才有“猫”这个大家认可的词。由此可见,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是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错误的推理方式具备“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警示作用

与许多人的想法不同,作者认为“错误的推理方式”也具有积极意义,使我们对正确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让神经更为敏锐,从而更加坚定地遵循正确的路径;面对错误推理时,它将“保护”我们不受误导。这也从逻辑角度说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

为了使广大读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会主动“避坑”,作者还详细分析了28种非逻辑思维形式,包括“稻草人谬误”、对人不对事、滥用专家意见、以出身论英雄、以笑饰非、简化主义、分类错误、功利误导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常常带来不好的后果,是需要规避的。如“稻草人谬误”,在分析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歪曲理解论题的立场,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可能会将问题复杂化,最终无助于问题解决。由此可见,正确的思维导向将有助于解决问题。

(李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