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花香里说丰年(摄于惠城区横沥镇黄沙洞)。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人称,自从盘古开天地,“人文三帝”陶(陶渊明)、白(白居易)、苏(苏东坡)。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是我国文化史上璀璨的文化星座之一,他创作的3800余首(篇)诗文,千百年来净化着多少人的心灵,给众人以莫大的启迪。其中,白居易的“一腔诗情重尊老”,传为佳话,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内涵。
白居易少年聪慧,才华横溢,十年之间,三科登第,享誉朝野。长安做官,江州之贬,庐山草堂,忠州刺史,在杭州,勤政为民,筑堤浚井,万民称颂;离苏州,十万百姓,深情相送;即使晚年闲居河南洛阳,栖心释梵,挑灯夜读,尊老爱幼,吟诵“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体察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的疾苦,终生不倦。
洛阳尊老美名扬。史料记载: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期间,他的挚友和诗友元稹、崔群、崔玄亮、刘禹锡等先后离世,让他倍感孤独。于是,白居易重新结交了一批老年朋友,吟诗作赋,感怀人生。在会昌二年(842)后的二、三年间,他又新交了7位老年朋友。诗人在《七老会诗》中记录:“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舍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在诗后,列出了包括白居易共七位老人,最大的,89岁;最小的,74岁。诗云:“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
崇敬先贤忆往事。“曾有惊天动地文,”这是白居易对李白的高度评价。任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曾专程前往陶渊明故里,品读陶诗诉心境。尊重谢灵运,白居易写了《读谢灵运诗》:“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
白居易一生“喜文嗜诗”,晚年在洛阳交友故事多。《醉吟先生传》记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皇甫朗之为酒友”。白居易从杭州回洛阳时曾带回一对华亭鹤,给主人带来了许多欢乐,白居易对华亭鹤非常珍爱。给诗人的晚年带来了乐趣。
诗文叙事惊回首。白居易于68岁时,在洛阳创作了《病中诗》15首中《枕中作》中,留下了“若问乐天忧病否?乐天知命了无忧”的人生感悟和宽广情怀。捧读白居易的《七老会诗》《九老图诗》两首诗的序和诗,可以了解到白居易当年亲手举办的这个“尚齿会”,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到如今。
据白居易《九老图诗》记叙,白居易专门请来画家“写真”即画像,同时在每位老人的画像上题上他们的诗文,此事此景,感动了千万家。他的《七老会诗》和《九老图诗》因此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成为历代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据《白居易与洛阳》一书记载:宋朝元丰年间(1078-1085),在西京洛阳,就有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13位朝中高官、社会名流、各界精英等,效仿白居易九老会,组成蓍英会。自白居易之后,历朝历代,时至今日,人们还纷纷创作了多幅以“九老图”为题材的绘画及雕塑作品,大力弘扬白居易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在今天日趋老龄化时代,如何进一步全方位尊老敬老,如何生命至上,给社会及众人以新的启迪和教益,面向未来。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枕创作的《吊白居易》诗,为唐朝罕见的悼念臣工的御制诗篇。此诗概括了白乐天高超的诗歌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力,唐宣宗李忱认定白居易为“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