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疾控中心寄防消杀科

​不畏艰辛 筑牢传染病防控网络

2022年08月29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督导检查。市疾控中心供图

隔离场所疫情防控督导检查。市疾控中心供图

如果生活中遇到蚊、蝇、鼠、蟑螂,你是不是要退避三舍?可是有些人却要主动和它们打交道,甚至还得以自己为饵,引诱它们上门。这些人就是惠州市疾控中心寄防消杀科的工作人员。

市疾控中心寄防消杀科,承担了全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蚊媒密度、登革热媒介抗药性、病媒生物生态学、寄生虫病防控等监测与指导工作,为惠州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筑起一道坚固屏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寄防消杀科工作人员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为有效防止疫情传播、扩散贡献了重要力量,守护了人民的健康。

奋战一线

让疫点消杀无死角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疾控人,寄防消杀科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于第一时间奔赴各个疫点,开展终末消毒、环境风险监测等重要工作。终末消毒是彻底杀灭病毒,防止疫情扩散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之一。由于作业的特殊性,他们每天戴着防护口罩,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背上几十公斤重的消毒喷雾器,奔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纵使衣服湿透,刺鼻的消毒液呛得两眼流泪,他们从不叫苦喊累,尽职尽责保证不漏一处死角,确保消毒后的场所、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

当曾经热闹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当人民群众因为突袭的疫情惴惴不安时,疾控人逆行向前的身影显得格外伟岸。即使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即使节假日无休,消杀科任劳任怨,始终绷紧抗疫这道弦,将守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的传播蔓延。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寄防消杀科仍旧承担着大量的工作。疫情暴发近三年以来,每年除夕夜消杀科都是伴着夜色穿梭在城市间,守护着新年的平安与喜乐。

今年年初仲恺高新区的疫情处置,成为他们最深刻的回忆之一。消杀工作主要在户外开展,为了迅速控制疫情,虽然遭遇严寒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但大家克服困难,争分夺秒,不眠不休:划定疫点场所及时消杀、采集环境样本……污水沟、化粪池等是常人避之不及的地方,然而,取污水、掏化粪池却是他们最基础、最常接触到的工作。因为消灭病毒是消杀科的准则,守护人民健康是消杀科的信念。

勇于担当

开展疫情防控指导

自疫情暴发以来,寄防消杀科在市疾控中心统一部署下,不仅承担了疫点终末消毒重任,还组织开展了重点涉疫场所环境监测、风险排查督导、制定疫情防控相关指引及防控知识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截至2022年8月,寄防消杀科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和终末消毒324次,累计出动专业技术人员1033人次,消杀面积达146921平方米。在重点涉疫场所环境风险监测方面,对1571间次重点涉疫场所开展新冠病毒风险监测,共采集环境、污水样本69446份,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在重点涉疫场所疫情防控风险排查和督导工作中,寄防消杀科参与了市各疫情防控专班:对372间次重点单位、重点场所开展环境消毒、多病共防、境外输入风险、内部管理等防控措施开展专项督导工作,并提出专业性工作建议。期间共制定了63项防控指引,为各部门各行业提供科学规范的消毒技术及疫情防控指导;对全市各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培训143次,培训人数约6200人次,同时配合市卫健部门,对全市重大会议和大型活动场所开展防疫保障工作,处置涉疫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

无惧艰辛

做好各类监测防控

病媒生物是媒介生物传染病传播链中的重要一环,消杀科通过对全市病媒生物的生态学、病原学及抗药性的监测,为病媒传播疾病预警、精准防控及病媒生物防制杀虫剂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各部门有效开展防控。

惠州年平均温度高,湿度大,蚊、蝇、鼠、蟑螂等病媒生物常常出没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些令普通人退避三舍的“小生物”却是寄防消杀科主动打交道的对象。全世界发现的病毒、病菌、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源共252种,“四害”可以携带的就达到114种,可引发常见的有痢疾、霍乱、登革热、鼠疫、蛔虫病等各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了更好地预防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寄防消杀科坚持做好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田间地头悬挂的一盏盏昏黄的诱蚊灯、张开的网,都是消杀科的工作人员趁着月色挂在那里,静等着第二天一早收网。病媒生物防治的工作经常要奔波于野外,消杀科无惧艰辛,用辛勤和汗水,阻挡病媒疾病的侵袭。

为了防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染病,寄防消杀科从2017年开始,每年组织全市各县区疾控中心以及惠城仲恺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展开监测工作,达到双100%(以县区为单位为100%,以镇街为单位为100%)的高标准覆盖。

提升技能

织密织牢防控网络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3年惠州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消杀,2013年我市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5年全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2018年惠东特大洪涝救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惠州历年发生的公共应急卫生事件,寄防消杀科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承担起消杀指导和终末消毒工作,及时有效彻底地消除传染源,维护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正因如此,寄防消杀科工作获得多方肯定,工作人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其中,科长李娟获得“2020年惠州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021年惠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副科长邱卫卫获得“2022年全国消除疟疾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未来,寄防消杀科将按照中心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蚊媒密度、登革热媒介抗药性、病媒生物生态学、寄生虫病防控等监测与指导工作,加强对本职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储备,争创岗位专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牢新冠肺炎疫情和常规传染病防控网络。

相关链接

代代疾控人70余年无私奉献

惠州于2018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今年7月5日晚上10时,市疾控中心接到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报告,一名非洲入境的人员疑似患上恶性疟疾。接到报告后,寄防消杀科副科长邱卫卫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对血样开展样本复核。忙碌到次日凌晨,实验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感染阳性。由于结果通报及时并指导制定救治方案,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或脑型疟,挽救了患者生命。经过3天治疗后,该病例顺利转阴出院。

“疟疾是古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对很多惠州人来说,已经略显陌生了。”寄防消杀科科长李娟介绍,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数十年间流行,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死亡,惠州山区人民也深受其害。70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疟疾防控工作者的努力,惠州在2018年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标准,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21年6月,中国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疟疾在我国3000多年的流行史正式宣告结束。

惠州疟疾疫情从高发到最终消除,离不开一代代疾控人员的无私无畏付出,尤其是寄防消杀科人员。野外监测是寄防消杀科工作人员的家常便饭,偏远山区、深山老林,都留下了他们监测的足迹。“现在诱捕蚊子用双层叠帐法,人员可以避免被蚊子叮咬,但在过去,我们的前辈在乡间、山林、工地,都是以人身为“饵”,在蚊虫频繁出没的夜晚进行诱蚊,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李娟说,为了消除疟疾,几代疾控人都是以身作饵,老一辈疟防人更是几乎都得过疟疾。在一代代疟防人员们的探索与努力下,2010年惠州市惠东县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全省再无新发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自此,广东彻底结束了肆虐千年的疟疾本土流行历史。

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特别是与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国家交流合作的加强,疟疾疫情输入的风险仍持续存在。为应对输入疫情,开展精准防控,寄防消杀科加强了对从疟疾流行国家入境人员的监测排查,同时对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及周边环境开展蚊媒密度常规监测、蚊种群监测和蚊媒控制。从而有效防止疟疾疫情的境外输入,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惠州日报记者方莲花 通讯员何敦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