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城发展日新月异。这是经过龙门县城的省道119线。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文明,浸润着一个城市的人文气质,衡量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度。多年来,龙门县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日前,“新时代 新征程 推动惠州文明创建新发展”主题宣传“一把手”系列访谈活动走进龙门县。龙门县委书记、县长刘洪添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出发,介绍文明创建过程中的新思路、好做法,以及创文攻坚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突破。
“龙门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走出一条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刘洪添说,接下来,龙门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夯实创建基础,将文明城市创建融入到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之中。
增强群众幸福感
文明创建为人民生活带来可喜变化
2017年入选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县级);2020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再创佳绩,在134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中位居第33名、全省第1名,取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的开门红……在创文过程中屡获佳绩,为龙门县带来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形象整体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可喜变化,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龙门县总医院、文化“四馆”、龙城五小等一批民生项目先后建成启用,民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增幅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连续9年全市排名第一。
“龙门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造福龙门人民的有效举措。把创建的着力点放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聚焦群众反映的城市建设短板弱项,努力增强群众幸福感。”刘洪添说,从2017年起,龙门县每年制订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巩固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并安排配套资金用于实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市容市貌、卫生保洁、文明素质培养等10大类巩固提升项目。刘洪添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龙门县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文明城市创建“五个一”制度:一是龙门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半天到现场检查推进分管领域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听取分管部门汇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二是县领导每周至少一次到挂钩镇街督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是相关部门一把手每周至少半天到现场检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四是各镇街每周召开一次党政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五是县文明办每周召开一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督导推进会。
随着文明创建基础不断夯实,龙门县在创建过程中逐步由部门创建转向全民创建,由注重硬件建设转向内涵提升,由关注城市形象改善转向人文素养增强,由与发达地区比照转向自身潜力挖掘、特色打造,由单纯的文明城市创建转向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同步推进,有力推动龙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设“志愿者之城”
以常态化志愿服务解决群众身边问题
近年来,龙门县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作为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熏陶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荣誉村民等评选表彰活动,全县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随着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在逐年上升。目前,龙门县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服务队伍540支、志愿者66346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0.8%。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6万多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为城市“刷”上最温暖的底色;无论是重大赛事还是日常活动中,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那一抹亮眼的“志愿红”在洁净美丽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生动感人。
刘洪添说,龙门县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增进民生福祉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与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融合起来,开发了“龙门微心愿”小程序,依托小程序常态化开展助学支教、法律援助、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小困难、实现小梦。接下来,龙门县坚持以建设“志愿者之城”为抓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龙门县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实现文明镇街、文明村同步创建的目标。”刘洪添介绍,下一步,龙门县将严格按照《全国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操作手册》,坚持示范引领、逐步推进,结合各镇街、村实际抓住创建工作重点,明确任务措施,细化责任分解,层层抓好落实,推动所有镇街、村参与全国文明镇村创建。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