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仍呈快速增长趋势。9月8日,惠州日报记者暗访发现,我市不少场所防疫责任意识仍较淡薄,部分场所的“场所码”形同虚设。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防疫第一责任人。惠州持续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粤康码公共场所码“一码通行”,落实最小单元防疫管控措施,建立起广泛的“场所码”管控体系。据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计,截至9月8日12时,全市累计注册公共场所码29.35万个,扫码约6.57亿人次。
落实“场所码”扫码是最低成本又有效的防控措施。市政数局提醒,全市公共场所应该将“场所码”张贴在显眼位置,场所管理员、检测员应及时提醒出入市民,市民也要积极支持配合及时扫码,做到全市公共场所场所码“应建尽建”“应扫尽扫”。
商场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扫码量较低
目前,我市商场超市、住宅小区、办公场所、工业园区、餐饮、酒店住宿、文娱娱乐场所、农贸市场等8类重点公共场所,绝大部分已注册、建立场所码,并在显眼位置张贴,但不少场所未严格落实“场所码”防疫要求。据市政数局统计,截至9月8日12时,全市8类重点场所近7日扫码2621.88万人次。其中,商场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平均打卡人次分别为144.05人次/场所、38.87人次/场所、195.46人次/场所,与场所人流通行量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
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扫码量反映出我市不少小型商场、餐饮落实扫码入场积极性不高,商超场所虽然在大门入口设置了“场所码”,但场内消费场所普遍没有落实“应扫尽扫”的要求。
“反向扫码”“老幼助查”知晓度有待提高
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怎么扫?
该负责人介绍,对使用入境人员粤康码(GHC)的外籍人员、港澳台人员,场所工作人员可扫描其本人或同行人出示的粤康码,或随身携带的纸质粤康码进行健康码核验。对16岁以下、60岁以上的内地居民,场所工作人员可通过粤康码上的老幼粤康码助查询功能,代为查询健康信息。“但从惠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工单以及实地检查情况看,场所防疫人员大多对‘一老一小’、港澳台以及外籍人士可‘反向扫码’‘老幼助查’校验通行的知晓度较低,仍需加强宣传和普及。”
市政数局提醒,进入公共场所先扫“场所码”,可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各级各部门能快速反应、精准流调,实现数字防疫“码”上见效。“人员流动的公共场所、区域,尤其是封闭和密闭场所,都应该规范注册‘场所码’并张贴在明显位置,做到‘应建尽建’,出入者‘应扫尽扫’。”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通讯员黄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