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何敦豹 黄文娜 何皓祺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疫情,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株,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简直防不胜防。这个中秋假期,大多数市民响应政府的倡议,留在惠州过节。节日期间,惠州公共场所人气大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公共场所不佩戴口罩、无视“场所码”、扎堆聚集等。市疾控中心提醒,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个人健康防护一刻不能放松!外出游玩注意佩戴口罩、扫“场所码”、不聚集不扎堆、保持1米距离,这些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减少公众交叉感染、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也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的防控措施。
公共场所“场所码”应建尽建应扫尽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对《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作了相应的修订。最新版行为准则共有12条,包括勤洗手、科学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文明用餐、遵守“一米线”、常通风、做好清洁消毒等方面。市疾控中心倡议公众将防疫基本行为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和健康生活方式,持久地坚持下去、推广开来。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养成随身携带口罩的良好习惯,并时刻牢记佩戴要领:“内外上下要分清,贴合盖住口鼻颌,调整压紧金属条,及时定期换口罩”。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使用后的口罩不要随意丢弃,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
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尤其在商场超市、酒店宾馆、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机场、车站等各类交通场站,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网约车时,更要全程科学佩戴口罩。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防疫第一责任人。落实扫“场所码”是有效的防控措施。惠州持续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粤康码公共场所码“一码通行”,落实最小单元防疫管控措施,建立起广泛的“场所码”管控体系。目前,我市商场超市、住宅小区、办公场所、工业园区、餐饮、酒店住宿、文体娱乐场所、农贸市场等8类重点公共场所,绝大部分已注册、设立“场所码”,并在显眼位置张贴,但不少场所未严格落实“场所码”防疫要求。9月8日,惠州日报记者暗访发现,我市部分场所防疫责任意识仍较淡薄,部分场所的“场所码”形同虚设。
市政数局提醒,进入公共场所先扫“场所码”,可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各级各部门能快速反应、精准流调,实现数字防疫“码”上见效。全市公共场所应该将“场所码”张贴在显眼位置,场所管理员、检测员应及时提醒出入市民,市民也要积极支持配合及时扫码,做到全市公共场所“场所码”应建尽建、应扫尽扫。
遵守“一米线” 防护不可少
除了佩戴好口罩和主动扫“场所码”外,市疾控中心提醒,公民防疫距离产生美,少聚集、不扎堆、遵守“一米线”,保障健康,守住文明。
减少聚集扎堆,遵守“一米线”。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前往公共场所时遵循“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少聚集、不扎堆,个人防护不可少,坚持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并注意个人卫生。
围餐用公筷,遵守“一米线”。在外就餐保持1米以上距离间隔就座,使用公筷公勺,防止交叉感染。在单位、学校等公共食堂就餐时,遵守排队秩序,不扎堆、不聊天,取餐、就餐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同向并列就餐,减少相互接触和交谈。在家就餐提倡“餐具专用、合理分餐、使用公筷”。
交谈守礼仪,遵守“一米线”。交谈双方戴口罩,不握手、不拥抱,保持一米以上安全社交距离,咳嗽、打喷嚏要掩口鼻,防止飞沫。
排队讲先后,遵守“一米线”。在核酸检测采样点,在银行、医院、商场、超市等窗口,在车站、市场等人多聚集地,在餐馆、广场、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在交通出入口和防控检测点等处,自觉保持一米以上距离,维护公共秩序。
办公有指引,遵守“一米线”。控制会议规模和时长,参会人员分散就座,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并佩戴口罩。办公座位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多走楼梯,安全低碳又健康,保持工作场所通风换气。
生产守章程,遵守“一米线”。重安全不违规,用工企业严格遵守复工复产有关规定,落实好生产空间里的防控要求,做好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人员健康监测和通风消毒,分散作业,工位之间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降低人员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