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为儿科住院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治疗。
老有颐养。仲恺高新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按照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等级标准建设,环境和服务都达到高标准。
仲恺中学七年级学生在新扩建的操场上上体育课。
今年9月,仲恺高级中学迎来了首届新生,仲恺高新区从此多了一所公立高中,结束了仲恺高新区只有1所公立高中的历史。与此同时,潼湖三和小学经过强有力的改扩建,将提质升格为仲恺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仲恺高新区拟以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两所学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开学仪式上,老师李俊杰对三和小学发生的巨大变化颇为感慨。他说:“从一所农村小学蜕变成十二年体制学校的大学校,这种改变不仅是面积和校舍的变化,更是理念的更新,教学目标也向培养更高学历、更高素质人才转变。”
三和小学的巨大变化是仲恺高新区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民生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仲恺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积极补短板强弱项,增进高品质民生福祉。坚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新改扩建仲恺中学高中初中部、仲恺区第十小学等一批学校,建成区人民医院新院、潼湖卫生院等一批医疗设施,民生短板逐步补齐;就业、劳务、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社会形势和谐稳定,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打造教育“高地”
2017年~2022年扩增优质公办学位约4.1万个
“区宣教文卫办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全区教育生态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质量取得突破性成就。”仲恺高新区分管教育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科学研判产业发展和城乡空间的拓展趋势,举全区之力系统推动中小学校扩容增位工程。2017年~2022年,推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4所,扩增优质公办学位约4.1万个。今年9月,就有11所新建、改扩建学校集中投入使用,新提供约1.6万个优质公办学位。
据统计,目前,仲恺高新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1所,公民办占比持续优化,2022年秋季学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5%。
与此同时,仲恺高新区持续优化提升学校硬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2021年~2022年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48所学校改善学校硬件条件。用足用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注重对农村地区教学点进行升级改造,逐步把教学点恢复成为完全小学,预计到今年10月全区15个教学点有9个恢复成为完全小学。
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全面启动2023年旧校改扩建立项工作,着力破解中心片区和沥林片区公办中学学位供给紧张问题。
开展“三名”工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教学硬件条件不断提升同时,仲恺高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持续突破:在2022年2月初中教育质量监测(监测8年级)、7月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监测5年级)中,三科总分大部分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八年级语文、五年级英语表现突出,全部指标排全市前列。
仲恺高新区何以能进入全市前列,向着教育高地“进发”?从仲恺中学的变化或许可窥一斑。
“这些年来,仲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今年高考,仲恺中学连续九年取得新突破。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队伍的持续选优培强。”仲恺中学校长张干丁告诉记者,仲恺中学近年来招聘了400多名教师,高中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初中教师也全都来自师范院校。“新学期开学,我们招聘了40多名老师,招聘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就是想要精挑细选,招聘到更优秀的老师。”张干丁说。
区宣教文卫办教育科科长王姝君告诉记者,仲恺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教师队伍,连续10年每年新增一批专业教师,加强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22年公开新招聘教师700余名,不断为仲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仲恺高新区建立了从新任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分阶段培养的培训体系;开展“三名”工程,目前已有名校长工作室4间、名教师工作室12间、名班主任工作室4间;开展“全省拜名师跟岗培养项目”与“教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区各学校布局与培养学科教学领军人才,发挥学科领军人才在本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助推仲恺高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仲恺高新区持续推动“区管校聘”体制改革,启动教育系统中青年干部培养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改革,创新打造“教研员+各学科核心组+校情摸索”“学习动车组”“双导制”“互教互学合作学习”“师徒结对”等教学模式,2022年上半年,全区67个教育课题入选市级、省级课题,全区教师获市级、省级奖项共112人次(其中一等奖占比约34%)。
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区管校聘”改革,采用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提升医卫水平
足不出区享受三甲医院医疗服务
今年,市中心人民医院仲恺院区急诊医学科接诊了一名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人入院时,已经处于休克昏迷状态,动脉大血管已经撕裂,非常危险。医生实施抢救后马上启动绿色通道,将病人送到上级医院救治,最终,病人转危为安。
据了解,主动脉夹层属于危急重症。急诊医学科及时正确的救治和启动绿色通道,为病人在上级医院的抢救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风险。
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得益于仲恺高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9年,仲恺高新区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将该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委托市中心人民医院经营管理。2020年6月1日,市中心人民医院仲恺院区正式启用运营。而今,仲恺院区有省重点专科12个、省重点扶持专科2个、市重点专科18个。开放床位568张、12个标准病区、9个医技辅助科室,门诊开设专科47个。通过快速引进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补齐仲恺高新区医疗发展短板,有效提高了该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和专科技术水平,使辖区群众“足不出区”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全区储备175人的流调溯源团队
在让市民群众享受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仲恺高新区也持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强基提质工程建设,潼湖镇卫生院新院建设项目按二级医院标准规划建设,已经于2018年11月28日正式启用;在全市率先提高村卫生站建设标准,全区建成38间标准化村卫生站,建成率100%,投入使用率100%;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基层设备购买和基建维修;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全面完善区级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仲恺分中心已于2017年10月10日上线试运行……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辖区群众就医环境。
此外,仲恺高新区注重加强公共卫生工作,于2022年1月正式成立了区疾控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加挂了镇(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组建了75人的流调溯源队伍。
今年初,潼侨出现本地疫情,区卫生健康系统在区防控办的领导下,第一时间落实重点区域、人员管控,周密开展流调溯源,精准排查密接、次密,科学划定防控“三区”,扎实开展社会面核酸筛查,累计开展核酸检测100余万人次,确保疫情得到严密控制,防控“三区”于2月15日正式解封。
目前,全区储备有1200人的核酸采样团队和175人的流调溯源团队,在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加强区人民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区生命健康产业聚集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惠环医院新院、区中医医院、陈江医院、东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沥林镇卫生院新院建设,完善医疗设备配置,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升就医体验。
●帮扶困难群众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需求提供精准救助
陈江居民陈女士有智力障碍,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因陈女士是残障人士,社工会定期入户探访。在社工刚接触陈女士一家时,其丈夫尚在,一家人生活尚属安稳。谁料2022年5月14日,陈女士的丈夫因急性心肌梗死突然离世,让这个家庭一夜之间失去了支撑。
社工了解到陈女士的困境后,积极帮助陈女士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从7月开始,陈女士领取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4400元/月。有了补贴,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保障。
这是仲恺高新区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依托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仲恺高新区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总的来说,我区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实现了‘四个转变’。”仲恺高新区社会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被动申请”向“主动服务”转变。此前,社会救助主要由群众主动申请,困难群众面临救助渠道单一、救助项目纷杂,需要多次跑腿才能解决问题的困境。为此,仲恺高新区建立起“1+8+54”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社工督导中心、8个片区站、54个服务点),通过引入专业社工驻点,主动发现群众需求,整合资源,重点关注低保、特困、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救助。
为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多元化帮扶服务
从“单一资金补贴”向“提供多样化服务”转变。传统的社会救助主要以资金补贴或实物发放为主,已无法满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此,仲恺高新区大力推动由单一资金补贴向提供多样化服务转变,为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多元化的帮扶服务。比如,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独居、空巢、失独老人)“难做饭、吃饭难”问题,开展长者“大助餐”服务,分别在陈江街道、古塘坳社区等地设立16个长者食堂配餐点,免费为60岁以上长者配备午餐;依托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为低保户、特困户老人增设“关爱铃”,通过健康数据监测电话手表、老人智能手机或者居家无线固定终端设备,为60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低保户、特困户提供家政、康复、心理健康、医疗急救等服务;通过慈善总会开展“困境居民居家改造”项目,为困境家庭筑起“安乐窝”。
从“重点突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向“农村社工站服务”转变。通过“1+8+54”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网络,深入片区辐射圈内的村(社区)开展服务工作,重点帮扶城乡困难群体,确保服务人员所在片区服务点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目前,已建立御湖、东江、斜下、英光、迭石龙、潼侨、赤岗、广和8个服务点。
从“财政资金为主”向“资金来源多渠道”转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引导慈善资金以项目帮扶、点对点帮扶方式资助困难群众。目前,慈善总会已设立13个慈善基金,救助范围涵盖助医、助学、济困、助残、扶孤、敬老等多个民生事项,包括关爱困境母亲儿童基金、教育基金、个私协会关爱基金等多个基金项目,基金规模超过1.6亿元。
数说民生
●2017~2022年期间,推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4所,扩增优质公办学位约4.1万个。
●2022年秋季学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5%。
●目前有名校长工作室4间、名教师工作室12间、名班主任工作室4间。
●市中心人民医院仲恺院区有省重点专科12个、省重点扶持专科2个、市重点专科18个。开放床位568张、12个标准病区、9个医技辅助科室,门诊开设专科47个。
●建立“1+8+54”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社工督导中心、8个片区站、54个服务点),通过引入专业社工驻点,提供精准救助服务。
●慈善总会已设立13个慈善基金,救助范围涵盖助医、助学、济困、助残、扶孤、敬老等多个民生事项,基金规模超过1.6亿元。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通讯员惠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