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共画同心圆”粤港澳大湾区惠州龙门农民画历史精品回顾湾区巡展在惠州市博物馆开展。

精心绘制。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9月19日上午,惠州融深融湾在行动——“喜迎二十大·共画同心圆”粤港澳大湾区惠州龙门农民画历史精品回顾湾区巡展在惠州市博物馆启动。龙门农民画历史悠久、色彩绚烂、内涵丰富,被称作“岭南艺术奇葩”,是惠州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从1972年龙门兴办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开始,龙门农民画进入大众视野至今整好50年。龙门农民画用鲜艳的色彩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龙门,也走向世界。
历经50年发展
成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龙门农民画创作源于清代剪纸、木雕、壁画等民间传统手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的民间画师积极讴歌新时代,探索新画风。谭池发等人兴办第一期龙门农民画培训班,拉开龙门农民画专业创作的序幕。
1972年,谭池发在龙门县文化馆的支持下,组织兴办了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25人参加培训,这一年,被认为是龙门农民画的第一个转折点。培训班学员创作了50多幅作品,有25幅入选当时惠阳地区“美术作品展”。谭池发创作的《打禾场上》还入选广东省美术展览。1976年,第二期农民画培训班开班,参加人数上升到50多人。在谭池发的带领下,学员们创作了100多幅作品。1979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龙门农民画》一书,龙门农民画这一概念正式传播开来。
龙门农民画不断学习吸纳版画、杨柳青、工笔画、年画等艺术手法,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龙门农民画快速发展。1980年,15件龙门农民画作品入选“广东省民间美术展览”;1982年,“广东龙门、陕西户县农民画展”在广州、西安、深圳等地巡展;1984年,龙门县文化馆正式成立农民画创作组。1988年则是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龙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广东只此一处。自此,龙门农民画开启了从小有名气到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2008年,百余幅龙门农民画作品亮相北京奥运会,还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并首次成为国家外事礼品。同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一时间,龙门农民画声名大噪,全国各地学员慕名而来,大家学习龙门农民画的热情空前高涨。
艺术源于生活
称得上承载社会记忆的民间范本
经过不断演变、创新和发展,龙门农民画逐渐走向成熟。满怀乡愁的泥土是它的底色,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它的题材,真挚热忱的情感化作它的片片油彩。农民画之于龙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清晰记载了龙门民间的社会记忆。
“在从事农民画创作的30多年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龙门农民画的画风和题材一直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农民画画家陈权枢看来,龙门农民画可以称得上是承载龙门社会记忆的民间范本。在他的画作里,有乡村竹林里采收竹笋的村民,有稻田里嬉戏的孩童,有荔枝丰收的场景……这些关乎田间劳作、民间习俗、乡村风貌的图景串联起来俨然一卷龙门版的《清明上河图》。
身为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的王汉池,他的作品取自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围屋里的嬉戏、田野间的劳动、阿哥阿妹的情歌等,意境优美,画面感强。2015年,他的作品《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王汉池成为惠州获得“山花奖”第一人。
“农民画要结合时代不断做出改变,不论是画面、色彩、构图等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农民画画家黄伟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他与其他农民画画家坚持不断创新,先后创作了数十米的巨型长卷《庚子年八方战疫图》《龙平渠·幸福渠》《百年梦想》等优秀作品。
细细翻看近两年的龙门农民画,其内容包括十二生肖微信表情包、扫码付款、直播带货、最美客栈、无人机捕鱼、现代化的公园……画中题材与龙门人的日常生活无缝衔接。
破题探索发展
政企校联手打造“龙门农民画+”新业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急剧变化。近年来,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想出多种方法宣传和推动龙门农民画产业发展,比如推出衍生产品,通过丝巾、瓷器等衍生产品,在传播龙门农民画艺术性的同时,从更多途径实现其经济价值。
“龙门农民画要发展,离不开衍生产品,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以支撑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龙门农民画画家钟永廉认为,龙门农民画的创作必须走精品路线,获奖、参展的作品要成为衍生产品的主要内容。
当前,除了出台《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包括每年安排一定金额的产业发展资金和人才建设奖励补助金外,龙门还通过政府、企业、高校联手的形式,集中优势将龙门农民画融入互联网、文创、文旅等行业,打造“龙门农民画+”新兴业态。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龙门农民画,惠州学院专门组建多元师资团队,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带动中小学协同开发课程。同时,发挥学院优势助推龙门农民画资源加速跨界融入互联网、展览业、文化创意等行业。
通过政企联动,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利用龙门农民画,与龙门丰富的人文、历史、旅游等文化元素密切联系起来,是实现龙门农民画“破局”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位于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村内的中国龙门农民画博物馆是龙门农民画产业发展的缩影。博物馆集文化交流,农民画收藏、创作、研讨与展览等功能于一体。这里分门别类展出了大量龙门农民画作品,馆内还设有专门陈列由龙门农民画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展厅,其陈列的龙门农民画礼盒等产品成为外地游客乐于购买的抢手货。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侯县军 通讯员龙融心
50幅精品画作亮相湾区巡展
惠州日报讯 (记者侯县军 黄宇翔 通讯员黄克锋)据介绍,此次将有50幅龙门农民画精品画作亮相惠州融深融湾在行动——“喜迎二十大·共画同心圆”粤港澳大湾区惠州龙门农民画历史精品回顾湾区巡展,包括精心遴选的40幅在省级以上比赛和展陈活动中获奖作品,是龙门农民画数十年间积累的精品力作。还有新创作的10幅统战元素画作,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互融等多个主题,以惠州深度融深融湾为主线轴,展现“凝心聚力,共画同心圆”动人场景。
此次画展列入广东省政府、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以线上线下和巡展的形式开展,通过回顾龙门农民画发展历史,以画为媒,记录、描绘、讴歌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描绘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面貌,生动展现惠州市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艺术氛围,擦亮“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金字招牌。
本次巡展活动将分别在惠州市博物馆、惠州学院、龙门县文化馆进行,活动期间,线下以组织单位党建、社会团体和港澳台青少年观展为主,拓展受众群体,线上则通过多媒体和港澳台侨社团广泛传播视频,提升影响力。
龙门农民画大事记
1972年4月
兴办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
1978年5月
“龙门农民画年展”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
1984年
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组
1987年8月
“龙门现代民间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8年2月
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8年
龙门县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
2005年5月
嘉义庄成为首个龙门农民画示范村
2008年1月
龙门农民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并首次成为国家外事礼品
2010年6月
龙门农民画亮相“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
2013年6月
龙门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主题元素
2015年12月
《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荣获“第十二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2019年
龙门农民画《中华抗疫图》被惠州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21年7月1日
题为《百年梦想》的龙门农民画长卷完成创作并展出,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2022年9月
“喜迎二十大·共画同心圆”粤港澳大湾区惠州龙门农民画历史精品回顾湾区巡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