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建设

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2022年09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翻开惠州过去10年的社会建设答卷,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一条条暖心举措,折射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温度。

过去10年,惠州的社会建设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上学、就医、养老等更方便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搞定;“夹心层”家庭被纳入“保护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两次捧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更安全、群众更安心……这既是民生的温度,也是幸福的“质感”。

惠民之州,幸福之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解决民生突出问题,持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可感知,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更有品质。

增进民生福祉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10年来,惠州坚持将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办好民生实事,发展社会事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现在的收入比打工时翻番了。”惠城区芦洲镇芦村村民黄坚强去年6月参加为期14天的“粤菜师傅”培训班,经过专业培训再加上此前的餐饮从业经验,他在村里开了家农家乐,生意不错,如今还申请了创业担保贷款,计划扩大经营规模。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培训工程,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2年以来,我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过去五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243元和27580元,分别提高8.3%和10.7%。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惠州中学实验学校、仲恺第六中学等一批新建学校投入使用,这些学校将有效提升区域公共配套水平,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育是民生之基。惠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去10年,我市每年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近2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下降到0.55%,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超过50%,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教育供给更加充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优质发展和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太好了!镇上有了专业的血透室,我再也不用每周三次奔波去市区做治疗了!”博罗县石湾镇尿毒症病人顾女士说。2021年,石湾镇卫生院升级建设成为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后,又与市中心人民医院合力共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石湾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医疗是民生之需。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惠州”建设,大力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医疗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过去五年,全市新增4家三甲医院、505间医疗机构,升级改造9家县级医院,累计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39个,完成704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村卫生站实现“一站式报销”,群众就医更方便。

提高保障水平

“夹心层”家庭纳入“保护层”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过去10年,我市持续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受助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里可以进行理疗,有社工关心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7月30日,惠州市长者服务之家示范项目——惠民九如康养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处于康复阶段的卒中患者郭阿姨说,这个家门口的“养老院”,让她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也更加精彩。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作为第五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惠州近年来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重点推进镇(街)长者服务(照护)之家示范项目建设,建成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站点231个,逐步提升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依托惠州市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为6500多名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配备一键呼叫和紧急呼救设备,并提供免费救护车(1000元内)、24小时热线、定期亲情关怀和上门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弱有所扶提升民生温度。“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放弃他。”刘青玲家住市区中山东路,儿子因为脑瘫不会说话、不会走路。25年来,她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家里生活主要靠丈夫打工维持。刘青玲说,还好政府帮了许多,每个月能领到低保,还有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幸福路上,不落一人。近年来,惠州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其中,城乡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385元提高到2022年的每人每月883元,增长129.3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88元,增长88%;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2022年的252元,增长404%。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等“夹心层”家庭也被纳入“保护层”,经认定后可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专项救助;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以上;实施大病二次补偿,报销比例达95%;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惠医保”,最高可享200万元保障……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民生举措,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坚实有力地托起了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创新基层治理

两次捧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惠州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工作亮点品牌,荣获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两次捧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城市更安全、群众更安心。

“这些年,在驻村法律顾问的指导下,我们修改和完善了村规民约、经济联合社章程等,各项村务管理更加规范。”惠城区水口街道姚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锦华说,法律顾问每月定期到村里“坐班”,为群众解答法律疑问,并参与村里的矛盾纠纷调处等,以法治守护乡村和谐、维护村民利益。

姚锦华口中的法律顾问,源自我市10多年前在国内首创的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制度。2014年,该制度在广东全省推广,统一定名为“一村一法律顾问”。2019年,惠州“一村一法律顾问”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如今,这项制度仍然活力无限,全市1314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法律顾问,在满足基层群众法治需求的同时,成为我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街道干净整洁,业态丰富多样,商铺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从卫生环境堪忧、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举步维艰的老旧社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时尚气息和“烟火气”的“网红打卡地”,这得益于祝屋巷坚持街区社会治理同频共振的做法。祝屋巷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环境的同时,还践行“网格共商”推动多元共治等方式,打造出社区自治的“江南样板”。

不止于祝屋巷。近年来,一批市域社会治理典型样板和工作品牌不断涌现:市委组织部和市委政法委坚持“政治”引领,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推动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动力;市公安局全面实施“一村(居)一警”工作机制,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惠阳区以“智治”为突破口,率先建立街道级智慧治理平台;博罗县“引美入治”,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惠民之州,善治乃成。近年来,我市注重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发挥“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和“智治”支撑作用,通过引美入治,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六治”协同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