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刘汉新(右)与市民互动。

刘汉新作品。

彩瓷工艺首先在素胎上绘画纹饰图案。

绘图案后准备颜料,手工磨颜料很讲究,太稀太稠都不行。

颜料完成后上颜色,然后入窑烧制便完成。

刘汉新作品。

刘汉新作品。
近日举行的东江民俗文物馆首届惠州民间传统技艺“周”体验活动,邀请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刘汉新展演彩瓷工艺。结合四十多年的经历,刘汉新现场展示彩瓷工艺并分享经验,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惠州堆彩工艺魅力及彩瓷作品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独创“东江紫砂堆彩”工艺
“绘画首先需要胆量。”刘汉新指导体验的市民在白瓷上作画,他说就是靠胆识过人,走上了堆彩的创新道路,他表示,“广州、潮州与景德镇的彩瓷工艺别有天地,唯独惠州彩瓷平平无奇,我决定要打破地域的限制,从工艺入手创建属于惠州的特色。”
刘汉新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于1982年考入惠州市彩瓷工艺厂。彩瓷厂工序繁复,流水线式的生产使得每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很少有师傅能够掌握彩瓷制作的全部生产工艺流程。与别的学徒不同,刘汉新除了做好瓷器绘画的本职工作,还掌握了原料调配、上釉、施彩、烧窑等瓷器生产的所有工序,甚至系统地学习了广彩、潮汕彩、粉彩等多种工艺。
到了20世纪90年代,惠州市彩瓷工艺厂效益不好,刘汉新辞职下海,逐渐走上研创属于惠州的彩瓷工艺之路。经过不断尝试和寻找,他在东江之畔的水口位置,发现干净水面附近有不同颜色的砂石,经过筛洗、研磨为细砂,加入彩瓷后可让作品出现显著的浮雕感,而且烧成后不易脱落。这些看起来有凹凸感的东江细砂,让他的作品显得厚重粗犷,也多了一种古朴味,成就独创的“东江紫砂堆彩”工艺。
用彩瓷讲述惠州历史文化故事
“我从小在西湖边金带街长大,上小学,对西湖很有感情。”刘汉新经常向人提起这一段成长经历,因为这段渊源,让他的彩瓷作品偏向于西湖文化题材。他创作的《惠州西湖风光》彩瓷作品,在2019年5月还获得了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展览银奖。
从小受父辈影响,刘汉新对其他本地历史文化也有着浓浓的兴趣。“我的彩瓷作品,追求一种故事味。”他从2016年开始用彩瓷讲述东坡在惠州的足迹,生动地展现了东坡寓居惠州的景点。他介绍了一个彩瓷碟的画面,讲述苏东坡来惠的故事,“在惠州府衙东面有一个小东门码头,苏东坡从那里上岸、踏入惠州城”。
刘汉新讲故事式的彩瓷作品,还追求系列性。他创作的“东坡寓惠”系列,围绕着苏东坡来惠的经历进行绘制。“凡是与苏东坡有关系的码头,被我作为一个系列,来表现苏东坡在惠州的历史。”“东坡寓惠”系列获得第六届国际版权博览会“金慧奖”最佳创意奖。除了“东坡寓惠”系列,刘汉新还实地走访惠阳区秋长街道的客家围屋,花了两年时间创作“秋长围屋”系列,烧制出48幢客家围屋的彩瓷碟。这些惠州故事系列的彩瓷,赢得众多赞誉。
刘汉新认为,作为出生于惠州的彩瓷作品,只有与惠州本地故事、文化结合,它的艺术生命才能走得长远。惠州彩瓷工艺,经刘汉新实践和推广,已经成为惠州手信和文创符号之一。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见习记者曾镜明 ■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