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六人民医院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学科体系

多学科突破 筑牢健康防线

2022年10月1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医护团队医治患者。

医护团队医治患者。

    市第六人民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市第六人民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医生竭尽所能医治患者。

医生竭尽所能医治患者。

    产科用责任和爱心守护一个个新生命。

产科用责任和爱心守护一个个新生命。

在淡澳河畔,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迄今走过了73年风风雨雨,它与新中国共成长,与时代发展共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第六人民医院立足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升”的发展要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状况持续改进,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十年间,市第六人民医院在众多学科领域实现了突破——保留胎膜囊的剖宫产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技术、经腋窝入路单孔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双能量CT扫描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多学科高效协作救治心肌梗死合并“电风暴”、多学科协作救治半岁“玻璃婴儿”、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术、救治孕妇重度胎盘早剥、近300斤高危产妇成功产子……这家始建于1949年9月淡澳地区公立龙头医院,已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大型公立三级综合医院,是惠阳区急危重症疾病救治中心,医院有惠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在淡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市第六人民医院拥有较强的临床和科研教学能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学科体系,实施名科打造工程,填补了淡澳地区乃至惠州市的空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学科建设 实施名科打造工程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获得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淡澳地区领先的公立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全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魏文辉深知,作为一家公立三级综合医院,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水平、综合性或专科性的服务,强化医院公益性,就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区,把患者留在区域内。站在患者的角度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层面,而医疗技术是学科建设的体现。

成立于2002年的肿瘤血液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经成为惠州市一流肿瘤综合治疗专科。2002年8月,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开展肿瘤化疗、血液内科临床业务,2011年开展肿瘤全身热疗,2017年7月开展肿瘤放射治疗临床业务。如今肿瘤血液科已经具备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肿瘤多学科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创造“生命奇迹”。

其中,肿瘤血液科在惠州地区率先开展动态调强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放疗技术,填补惠州此项技术的空白。作为目前国际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VMAT具有“快、准、优”的特点。在时间方面,传统放射治疗过程需15~30分钟,而该技术将整个治疗过程缩短至2~6分钟,有效提高肿瘤控制率。

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郭立仪说,目前已经开展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肿瘤的医疗技术,接下来将尝试开展“CART治疗(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已经派医生前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修,未来计划引入CART细胞治疗或骨髓移植的设备,在淡澳地区适时开展该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今年66岁的老李,有间断性胸闷1年多了,医生多次劝他检查心脏冠脉CAT了解心脏情况。这个检查需要打针(碘对比针)、吃药降心率,老李恐惧打针,且认为CT检查有辐射和过敏风险,内心抗拒CAT检查。在得知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冠脉MRA检查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针、对心率要求不严格,他决定进行冠脉MRA检查。

10多分钟后,冠脉MRA图像清晰显示,老李的冠状动脉左主干重度狭窄,次日安排住院进行冠脉PCI介入手术。手术效果立竿见影,老李的胸闷症状消失了,避免了发生急性心梗,成功拆除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

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冠状MRA技术在惠州率先正常开展,是全国少有能开展这项医疗技术应用的医院之一。该院放射科主任吴慧中说,2019年医院专门从深圳引进了专业人才,利用现有MR设备的扫描技术参数进行调试,两年多来有数百名志愿者参与调试,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得到国内专家认可,2021年该技术发表国内核心期刊。

肿瘤血液科、放射科等学科发展建设,是市第六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极大促进了医院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魏文辉说,医院将以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为重点,打造重点学科群,未来将打造1~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科、约15个市级重点专科,继续加深与南方医科大学直属教学医院、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医院的合作,利用大医院的技术支持来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成为集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织密救治“网” 多学科团队争分夺秒救治患者

作为惠阳区危急重症救治牵头单位,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着紧密区内医联体建设的责任,指导各医疗机构进行危急重症患者的规范诊治及转运工作,协助区内各镇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救治单元建设,是建立健全惠阳区危急重症患者协调救治体系的主导者。每天,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的故事,医护团队与“死神”赛跑,运用系统、高质量的诊治,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今年8月,年仅半岁的小天天(化名)因发热伴呕吐被父母带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就诊。这是一名“玻璃婴儿”,即血友病患儿,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小天天来院后已出现意识不清,呈昏睡状,头颅CT检查显示“大量脑内出血,脑疝前期”,多项指标处于“危急值”,血红蛋白、凝血APTT、血小板等凝血指标严重下降。种种迹象、指标表明,患儿生命垂危。

病情就是命令,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立即启动“脑疝急救手术绿色通道”,紧急为小天天进行颅内减压,血肿清除术。各专科专业组迅速集结到位,神经外科、麻醉科、儿科、血液科、输血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药剂科等组成的多学科诊疗(MTD)团队严阵以待,密切关注小天天病情变化,为手术保驾护航。

这个堪称“天花板”级别的高难度手术,由神经外科主任余永强主刀,手术在微创下进行,步步为营、步步惊心。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脑内血肿完全清除、彻底止血,脑出血、脑疝手术抢救成功,小天天脱离生命危险。

两年前,家住惠阳的72岁陈大爷,因“突发失语、右侧肢体瘫痪1小时”紧急送往市第六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抢救。患者送院途中,神经内科主任王霞已通过系统接收到患者大量病情信息,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陈大爷到院后随即送往介入室,紧急进行脑血管造影手术,对堵塞血管进行溶栓。术后次日,陈大爷失语及肢体瘫痪等症状逐渐消失,身体功能基本恢复。

家住永湖镇的刘先生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在永湖镇卫生院检查发现有心肌梗死症状,按照“就近医治”原则,立即往第六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进行救治。在救护车赶往市第六人民医院途中,医生通过惠阳区危急重症救治中心“飞救系统”提前收到患者的诊疗信息,快速启用专家团队,做好对患者的疾病鉴别诊断,为快速救治提供充裕时间,患者来到医院,启动绿色通道,马上进入介入室,争分夺秒为患者争取到救治的黄金时间。从刘先生进入医院急诊大门,到完成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治疗和手术,仅花了19分钟,刘先生的生命危险也得以解除。

“玻璃婴儿”小天天、陈大爷、刘先生等患者的成功救治,是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健康保驾护航的众多事例之一。这离不开医院医疗团队的精湛医疗技术,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医者情怀,更离不开医院对急危重症救治建设的重视。

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宇智说,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医院在临床治疗中启动绿色通道,多学科团队联动,制定个体化方案,准确预判病情发展,已经成为医院的日常模式。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护理团队扎实苦练“内功”,选派骨干医生外出进行专科进修,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医疗仪器,与时俱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竭尽所能救治危重症患者,千方百计挽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竭尽所能守卫“生命之门”,筑牢“终极防线”。

护航孕产生命线 分娩量常年稳居全市综合医院第一

时间指针回拨到2019年10月26日。当天中午12时多,在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一个肉球状的“蛋生宝宝”降生,“肉球”里充满了液体,清晰可见小宝宝的五官。这是该院产科根据孕检提示及孕妇实际情况,首次采用保留胎膜囊的剖宫产手术,顺利接生这名4.6斤重的女婴。

“孕妇37周+6天时来做彩超,结果提示胎儿像33周大小。我们考虑是胎盘功能不良导致的胎儿生长受限。当天的胎监显示胎儿窘迫,必须尽快终止妊娠。”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童干益说,考虑到宝宝是低体重儿,保留胎膜囊可使胎儿和胎膜囊完整地分娩出体外再破膜,减少宫缩对胎儿及附属物的压力,进而减少误吸及窒息率。

胎膜就是包裹羊水的那层膜,薄如蝉翼,十分容易破裂,保留胎膜娩出胎儿难度大、概率低,非常罕见,对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操作有极高要求。手术当天,童干益主刀,成功地将胎膜囊连同新生儿完整地托出宫腔外后再破膜,胎膜一破,宝宝“哇”的一声大哭,感染了手术室内所有人,大家喜极而泣。

作为惠州市综合医院中首家获得国家“母婴友好医院”的机构,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室的建设与发展,用责任、使命和爱心托起一个个新的生命,为惠阳区及周边地区的母婴生命健康安全撑起了“半边天”,10余年来无一例孕产妇死亡事件。

随着国家二孩、三孩政策先后实施,惠阳迎来孕产妇生育高峰期,高危孕产妇占比超过6成,这给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带来新的挑战。产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全面提升团队人员业务水平,并联合新生儿科、麻醉科、ICU、输血科、功能科、介入科等专科,组成了一支经过系统培训、技术精湛、素质良好的孕产妇及新生儿急危重症抢救团队。

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是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及惠阳区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每年成功抢救羊水栓塞、胎盘植入、胎盘早剥、难治性产后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危重病人200多例,率先开展“保留胎膜囊的剖宫产术”“臀位外倒转术”等新技术项目,分娩量常年稳居全市综合医院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产科始终坚持“产前—产时—产后”全流程服务,其中产后康复术填补了淡澳地区的空白,包括盆腔筋膜手法、腹部筋膜手法、整体运动康复、中医治疗等,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女性盆底及产后恢复。

慢性病预防关口前移 逐步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走进肾病内科的南区血液净化中心,血液透析设备整齐排列。“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个小时,目前设备完全满足惠阳地区尿毒症患者使用。”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兼顾血透室组长、副主任医师邱炽昌说。

慢性肾脏病是重要慢病之一,发展到终末期就是尿毒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1998年成立肾内科,从最初的几台透析设备,到现如今配有58部血液透析机器,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先进设备,肾内科通过用高品质的透析质量,为肾病患者生命线保驾护航。

作为常见慢性病之一的尿毒症,需要终生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未来,肾内科将进一步完善病房及血液净化中心仪器设备,开展腹膜透析相关技术、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以及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等技术,全面提升肾内科临床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慢性病,是指病情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的疾病。慢性病分为4个主要类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慢性病由于其发病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控制率低和疾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市第六人民医院一直注重慢性病管理,推动预防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控制重大疾病,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对医联体单位在技术、人员培训、资源共享、运营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建立远程会诊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魏文辉表示,慢性病可防可控,医院将持续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法,突出“防”字,积极应对当前突出的慢性病问题。接下来,医院将加强诊后回访,建立慢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加强对病人落实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逐步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涵盖高龄或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终末期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进一步满足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打通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数说医疗专科

“十四五”期间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点打造

4个品牌专科

心血管内科与老年病科、骨科中心、

肿瘤血液科、产科

9个重点专科

急诊医学科、儿科、妇科、泌尿外科、

呼吸内科与重症医学科、胃肠肝胆外科与甲状腺乳腺外科、神经内科与风湿免疫科、胸外科与神经外科、肾内科

5个特色专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手足显微整形外科与烧伤科、康复医学科、消化内科

2个基础专科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许文昌

通讯员谭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