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技工教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技之长 能动天下

2022年10月12日惠州日报教育
字号:T|T
    2020年9月14日,由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20年惠州市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第一期开班。

2020年9月14日,由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20年惠州市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第一期开班。

    电子技术教学工厂。

电子技术教学工厂。

    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主持人丘建雄(右一)。

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主持人丘建雄(右一)。

    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的舞台。

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的舞台。

    全市技工院校积极与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对接。

全市技工院校积极与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对接。

    我市选手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我市选手参加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南粤家政·菁英学堂”培训圆满完成。

“南粤家政·菁英学堂”培训圆满完成。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我市奋力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关键时期,技能人才的培育显得愈发重要。

从2012年到2022年的这十年,惠州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技能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以市技师学院为龙头,普通技校为基础,公办与民办互补,教学与科研互动、职业培训并重、培养层次和专业工种齐全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当前,我市正多措并举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广东技工”大军,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三五”期间 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今年5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明确“国家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赋予了技工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技工院校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众多学生争相报读。目前,全市共有9所技工院校,其中:公办技工院校3所,民办技工学校6所;技师学院1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

是什么让技工院校成为招生和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这得益于惠州技能人才培育和选拔机制成效显著,技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市技工院校办学规模和层次大幅提升。惠州厚植青年技工成长沃土,为广大青年提供广阔的成长舞台。“十三五”期间,惠州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惠州技能人才培育和选拔机制成效显著。据统计,到“十三五”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4万人。市技师学院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2项。全面推进和进一步规范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体系,共评选出54名惠州市“首席技师”,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

技高一筹 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不断加大技能教育培养力度,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技工院校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技能本位,推行学生评价改革,创新实施毕业生“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育高水平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突出新产业、新经济、新职业发展方向,推进各校专业建设质量提高。加强教研机构能力建设,深化教研改革,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和引进行业、企业及国际先进的课程资源。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引导院校师资培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世界和国内先进标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操作标准。

技工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我市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努力把技工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提到新水平,奋力谱写技工教育新篇章。我市积极推动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当下市技师学院积极筹备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申报工作,完成了图书馆搬迁改造升级,藏书量已达高职院的入门要求,为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工作补齐了短板。

报读技工院校,甚至可拿到国外本科文凭。市技师学院积极推进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等国际化办学,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2017年起,市技师学院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合作开设国际班办学,共同培养服装设计、文化创意、市场策划等行业国际化技能人才。国际交流班学生采取2+2形式,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将同时获取技师学院高级工毕业证书和UCSI大学颁发的全日制本科文凭。国际班已连续3年招生开班,首批国际班学生已被马来西亚UCSI大学录取,成功实现出国留学。

积极参与技能竞赛 壮大技术工人队伍

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的舞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竞赛活动,搭建青年技工选拔成长平台。积极倡导工匠精神,弘扬工匠文化,发挥技能竞赛引领,各类技能大赛轮番登场,为广大青年技工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积极引进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充实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每年与总工会、妇联等组织市级职业能力竞赛,先后承办首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等多项大型赛事,成为广东省技工院校技能竞赛承办的重要基地。近年来,2名选手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际集训队,培养了1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市技师学院连续4届获得智能制造应用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

全面推进三项工程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近年来,惠州市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一批批技能工匠不断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9年至今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万人次。全市技工院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

产教融合 服务现代产业发展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近年来,惠州技工教育不断聚焦新产业、新经济、新职业,推动技能人才从院校输送到现代产业的无缝对接,为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全市技工院校积极与TCL、华阳、伯恩等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服务对接,围绕惠州构建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支柱产业的“2+1”现代产业体系,主动对接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加强专业建设。相继开设了智能制造、3D打印方向等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的6大专业群。已建成模具制造、服装、电子商务、电气自动化等省级重点专业,2021年将完成云计算、工业机器人2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有效带动了专业升级调整。

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赋能地方经济。引进企业到院校共建实训工厂,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贯通育人机制。市技师学院与伯恩光学、气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行基于“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冠名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TCL科技、聚飞光电、车网联盟等企业合作共建了产业学院、光电实训基地、汽车4S店等一批校内高技能实训基地。成立了惠州市电子信息产教职教联盟、惠州市工业机器人职教联盟,依托产教联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惠州市仲恺技工学校与广汽传祺、海格国利、TCL等企业签订“冠名班”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博赛技工学校先后与惠州市博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广东澳德电子有限公司、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惠州机场公司等企业实施“校企双制”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培养”。

我市还坚持技能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举,在市技师学院创建“凤凰创客空间”,打造技能创业孵化基地,探索以技能带动创新创业之路,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来,累计有69支在校生创业团队进入创客空间孵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目前,在孵学生创业团队23支,8支学生创业团队完成了工商注册,实现“创”业梦想,产生了狼雨科技、蜂王科技、零壹进制公司等多家服务惠州经济发展、企业年收入百万级别的新兴创新型企业。

目前,全市技工院校与近4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设了冠名班、校企双制班,累计输送校企合作培养毕业生及学员达4万人。已建立起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成熟技工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厂房车间学习技能,在生产一线锤炼技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

未来,惠州将加快高质量的技工教育发展,优化调整技工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努力建立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灵活、规模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与惠州市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系统,推动惠州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雪萍 通讯员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