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作中,我们要写方案、写报告等,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写学术论文,写研究报告,做课件笔记等。写作成了日常,如何才能轻松写作呢?或许可以从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申克·阿伦斯)中找到答案。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在他30多年的研究期间,出版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不仅高产,还成就卓越。在2013年,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后也发现:卢曼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记录新想法、论点和讨论,让其在独立语境中能被理解
什么是卡片盒写作法,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作者申克·阿伦斯就详细介绍了卢曼的这套方法,它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长期的、跨主题的笔记结构,通过独立地在异质化的信息之间建立网络来学习和写作。传统的卡片写作法,是只使用一个盒子来保存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卡片笔记就是帮助大脑扩展空间的外挂设备,记入笔记可以弥补大脑长时记忆的硬盘空间不足。卢曼对这一步骤的描述如下:“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在这本书中,作者申克·阿伦斯说卡片笔记相比于摘抄、标记式的传统笔记,卢曼的卡片笔记更注重对内容的思考,包含以下三种: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闪念笔记:即随时带着一个小笔记本,可以捕捉脑海中闪现出来的每一个想法。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记文献笔记: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是你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思考的内容,可以简短,概括要点即可,主要用来记录阅读感触以及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或者文献。而永久笔记则是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通过思考衍生出来的新想法、论点和讨论记录下来,并且让其能够在独立的语境中能被理解。经过思考和整理,最终能够留下来的,是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也就是有用的文献,和那些用自己语言组织好的新想法、新论点、新问题和新主题。
小观点可以聚合成大观点,几个大观点又可以聚合成更大观点
这本书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我们要主动提取旧知识,以说服我们的大脑将其和新的想法联系起来,成为线索。”为什么用卡片笔记能让写作变得更轻松?这是因为卡片笔记上的内容都是通过思考和理解后,转换了自己的新想法。有多少张卡片笔记就有多少个想法,这些都是写作非常宝贵的素材。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面对写作总是有一种无力感。这是因为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关联,空有写作模板,格式是做不好写作这件事的。因为不知道主题,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资料。而本书中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是运用中式思维习惯和擅长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首先在读书生活中积累卡片,随着笔记卡片的增多,几张卡片聚合成小观点,小观点再聚合成大观点,几个大观点又聚合成更大观点。忽然发现,好像可以连成一篇独立文章了。于是加上开头与结尾,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路,一种让知识产生复利效应,卡片盒笔记方法帮助大家重新认识“笔记”,通过实践,让信息在卡片盒里生长,最终让记录者开启知识复利之路,帮助记录者重新构建思考模型和写作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让阅读变得有趣,让写作变得简单。(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