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外科医护团队。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 市一院供图
心脏犹如人体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心脏上做手术,更是风险高、难度大,其艰难性和精巧性常人难以想象,在桃子般大小的心脏上,在密如“织网”的心血管间,毫厘之差,转瞬生死。
一场场惊险的“搏斗”,一句句“手术顺利”的好消息,一条条重获“心”生的生命……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心脏病诊疗中心,“刀尖在心脏上起舞”每天都在上演,医护团队用精湛的技术为心脏疾病患者筑起了道道生命防线,成功为其谋得“生机”。
如今,市一院心脏病诊疗中心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学科影响扶摇直上,填补了区域专业技术多项空白,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大医精诚与医者仁心!
心脏外科
躬耕杏林 以仁心换“心”生
躬耕杏林,丹心济世。现任市一院心脏外科主任的黄志辉从医30余年,立足临床,德艺双馨,心脏瓣膜手术能力更是位居全国前列。在他的带领之下,团队上下孜孜不倦、探索创新,在心脏外科发展之路上锐意精进,用柳叶刀为患者刻画崭新的人生。
迄今为止他已主刀各种心脏手术数千例,仅在市一院就职的这几年,便已成功完成了数百例高难度手术,这是黄志辉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绩。他们是“行走在刀锋上”的外科医生,也是手术台上的“精雕工匠”,多个惠州首例手术在这里诞生,多个疑难杂症在这里攻克。
但在黄志辉心里,哪怕是99%的手术成功率,他仍时刻心系那1%。这不断鞭策着他精进临床技术,带领团队挽救更多的心脏疾病患者。
他内心有个夙愿:未来的某天,惠州再无因为预防不到位而需要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
走最难的路
完成多个“惠州首例”
某天,在市一院心脏外科的手术室里,一场复杂又艰难的手术正在进行,所有人的目光都专注地盯着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患者主动脉夹层曾做过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中夹层动脉瘤破裂,胸腔、纵膈腔内组织粘连严重,心脏血管难以分辨。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黄志辉当机立断,在血管破口的位置切入,由内往外,分离出心脏及血管的每个结构,在3分钟内完成体外循环的建立,保住了患者继续手术的机会。10个小时之后,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外膜包裹手术成功实施,患者生命得以顺利挽回。
依托市一院强大的临床综合实力,在市一院心脏外科的日常工作中,抢救患者的案例不胜枚举,主动脉夹层、冠脉搭桥等急危重症手术随时发生,黄志辉与他的心脏外科团队必须随时待命,争分夺秒地抢救每一个生命。高难度的手术、“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成了他们为提升患者生命质量而不懈努力的日常写照。
完成惠州地区第一例经心尖TAVI手术(经心尖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完成惠州地区首例“全程TEE引导下房缺封堵术”;完成惠州地区首例巨块型肝癌合并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病例的手术治疗(胸腹联合切口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切开癌栓取出+右半肝切除术);顺利为一名年仅12岁的儿童施行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翻看心脏外科的救治档案,“惠州首例”的记录屡见不鲜,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他们用柳叶刀在挽救患者生命的战役中,一次次告捷。
“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争取为每一位前来市一院就诊的患者赢得更多生机。”黄志辉如此要求自己,也如此要求团队。在他的带领之下,心脏外科团队能独立开展所有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掌握目前国内外所有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技术,填补了惠州区域专业技术多项空白,为惠州市心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引领技术进步
播撒技术的火种
医生的进步,源于他不断完成知识上的“新陈代谢”,医疗团队的进步亦是如此。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如何用更小的创伤,让患者得到最佳的远期获益,一直是市一院心脏外科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
2021年11月,70岁高龄患者梁伯在市一院完成了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成功不开胸换“心门”。这台手术是市一院首例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也是惠州市首例高龄患者介入瓣膜置换手术。
按照传统,梁伯所患疾病需要外科开胸换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梁伯已经70岁高龄,传统开胸、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的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黄志辉决定采用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多学科的共同协助下,最终顺利完成。
据了解,中国是心脏瓣膜疾病高发国家,患者人数达200万以上,常规的瓣膜治疗方法是通过传统开胸手术置换心脏瓣膜,但于高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健康的“拦路虎”。如今,随着新技术逐步应用,高龄高危患者有了更好的选择,迎来了新的生机。
引领技术进步,更播撒技术的火种。点对点帮扶黔西南州;前往医联体单位坐诊;多次针对基层民众开展义诊;组建惠州市医师协会心脏大血管病医师分会……深悉当代医师的责任与担当,市一院心脏外科将相关诊疗技术与经验一一共享,助力上下级医院心脏疾病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治病不如防病
愿心脏外科再无病人
“手术做得再漂亮,都不如没有生病的好!有病再治,不如无病先防。”这是在采访过程中,黄志辉多次提到的一句话。他可能是十分少见的希望自己科室“关门”的医生,“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个科室再无用武之地。”
市一院心脏外科有两大重点事项,一是不断精进临床技术,二是针对广大市民做好心脏疾病的相关预防科普。前者通过技术挽救病人生命,后者通过预防让更多人与心脏疾病“绝缘”。黄志辉说:“大家对于心脏疾病的相关了解非常缺乏,只有当大家都清楚了,才能去有效预防。这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在科普的道路上,市一院心脏外科早早启动了各类心脏疾病病因调查,在明确病因之后,能更好地提醒群众进行有效预防。例如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当高血压发病率下降,心脑血管病患者也会更少一些。多次开展义诊,也是科室科普途径之一,不仅聚焦群众所需,还提高了群众对常见病、慢性病的认识,增强了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心脏疾病的科普预防,任重而道远。如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幅减少,主要是产前诊断、筛查起了大作用,挽救了无数家庭。“可能10年之后,各类心脏疾病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黄志辉希望,接下来能联合更多力量,让惠州600万市民都能懂得如何有效预防。
心血管内科
五大中心织密心血管健康网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等心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而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成为关键。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在主任高汉华的带领下,不断向“生命禁区”发起“心”挑战。
“病人的生命等不起。”高汉华深知,必须为心脑血管患者搭建起“救心通道”。在市一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高汉华牵头成立了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康复中心五大中心,织密区域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如今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均已通过国家级认证,帮助患者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救心”战役,更好地守护群众健康。
在“救心”路上,每一次手术都可能是惊险的挑战,一个个成功手术的背后,是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的结果,是他们敬业拼搏、精业进取的结晶。
分秒必争
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患者突发心梗!出现心脏骤停!”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在市一院胸痛中心打响。
30多岁的陈先生突发心梗,家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在市一院的急救车上,随车医生已给患者做好了心电图,图像实时同步传输到市一院胸痛中心。途中,陈先生出现心脏骤停,随车医生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在市一院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高汉华与团队分头协作,迅速做好介入手术的准备,一条挽救生命的快速通道已经打开。从送上急救车到进入手术室,市一院胸痛中心抓住“黄金救治”时间,用精准、快捷、高效的抢救流程又一次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生命。如今,陈先生已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这一幕,在市一院胸痛中心无数次上演,面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性胸痛患者,每一次“生死营救”,都是胸痛中心发挥联动机制,快速成功救治患者的缩影。
2018年,市一院胸痛中心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从制度层面、人员配置、设备配备及网络医院建设等方面多举措齐头并进,高汉华带领科室医生提供7×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手术,通过不断优化胸痛救治流程,提升救治效率,为心脏病患者搭建起“救心高速路”。
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打造之下,市一院高位高速推进胸痛中心建设。2019年8月,胸痛中心全票通过广东省胸痛中心认证,2020年11月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运行4年,胸痛中心形成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救治体系,绕行急诊,做到了“先救治,后付费”,最大程度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2B(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血管再通的时间)平均时间为70分钟,远远低于国家90分钟目标值,最短一例D2B时间仅19分钟!
在一次又一次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的较量中,市一院胸痛中心团队用行动诠释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用优秀的协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多管齐下搭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惠州百姓牢牢织起一张心脏救治保障网。
多措并举
深挖“降费增效”潜能
“老太太现在经常出去跟朋友喝早茶,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都完全不一样了!”一位80多岁心衰患者的女儿很开心地告诉高汉华。因老太太对造影剂过敏,无法进行介入手术,起初,老太太每个月都要住院治疗,家人也只能跟着奔波。市一院国家级心衰中心成立后,通过加强对心衰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制定长期管理方案,使老太太的病日渐好转,从每两三个月住院治疗一次到半年住院一次,再到现在已经许久不来医院,只需要她女儿经常来帮忙拿药。
住院频率高、经济负担重、死亡率居高不下……摆在心衰患者面前的是尤为严峻的防治形势。在此背景下,心衰中心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和意义,提升慢性心衰的诊疗水平,降低心衰患病率,极大缓解了患者面临的多种难题。
在市一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标准化国家级心衰中心的建设,联合多学科团队给予患者规范的诊疗和长期管理,正在为心衰患者节省治疗奔波的费用和时间,在提高心衰患者救治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明显的作用,更好地为惠州心衰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因为需要经常住院,带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都很重,甚至有人直接放弃治疗。但是心衰中心成立之后,可以通过更加规范的诊疗,以及把患者纳入长期管理体系,大大降低患者的住院频率,减轻他们的负担。”高汉华表示,心衰中心的成立对于患者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给更多原本想要放弃的患者带来福音。
2022年6月,市一院又联合市县各级医疗机构和市一院医联体单位等19家成员单位,牵头成立了惠州市心衰中心联盟。这意味着心衰区域协调救治体系构建完成,基层医院将在市一院心衰中心的联动下,一起为更多的心衰患者提供更加规范的诊疗和管理,共筑心血管最后的防线!
对症下药
头痛祸起“心脏小孔”
对症下药,才能将病治好,这是医疗救助的关键。然而,有些症状相同,病因却大相径庭。例如有的人明明是头痛,却查不出脑部毛病,追根究底才发现居然是祸起心脏。
13年前,仅有8岁的小萍(化名)出现了第一次剧烈的偏头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病症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小萍的妈妈带着她慕名来到市一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医生了解病情后,让小萍做了TCD发泡试验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最终,小萍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经过综合评估,高汉华带领心血管内科医师刘遂欢,为小萍成功施行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
卵圆孔未闭,不仅会引起偏头痛,严重时还会引起脑梗死。一位32岁的男性患者反复脑梗死,脑部神经系统检查都没问题,后确诊是卵圆孔未闭导致,经封堵术后,脑梗塞得到有效控制,随访几年来未见复发。高汉华介绍,在市一院心血管内科,接诊过因为卵圆孔未闭引发病征的患者已超百例。同时,市一院也是整个粤东地区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
高汉华提醒,卵圆孔未闭可能会引起偏头痛以及脑卒中,如果出现此类现象,建议到医院做专业检查,及时进行治疗,预后较好。
“医”路漫漫,任重道远。立于新发展征程中,市一院心脏病诊疗中心将融合心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学科优势,进一步推动学科群发展,全力打造心血管疾病诊疗高地,为老百姓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相关链接
心脏病诊疗中心
内科与心外科整合资源,成立心脏病诊疗中心,以求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心脏外科
2017年开科,经过4年多发展先后完成了400余例心脏手术,手术成功率高达95%以上。作为惠州市心脏大血管外科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对惠州市心脏外科整体水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心脏外科可分为大血管疾病专业、冠心病专业、心脏瓣膜病专业及小儿先心病专业等四大亚专业方向。心脏瓣膜病专业及冠心病专业是科室得以迅速发展的核心技术。大血管病专业方面目前已能熟练完成stanford A型夹层的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已救治了数十例危重患者,将来计划熟练开展stanford B型夹层的介入腔内治疗及开展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为惠州市大血管疾病的患者保驾护航。小儿先心病专业依托中国红十字会“阳光天使基金”,深入各县(区)、镇(街)等基层开展先心病筛查,为先心病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作出最大努力。
心血管内科
按照国家心血管学科5大中心建设作为方向,结合传统亚专业方向作为依据,分为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康复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疾病、心脏重症(CCU)等7个亚专业方向。
胸痛中心已通过国家级认证,在惠州市胸痛中心质控检查中成绩位于前列。心衰中心是惠州市地区第一家国家级心衰中心,医院是惠州市心衰中心联盟牵头单位,指导本地区心衰中心的建设及质量监督,可处理各种心脏病终末期的心功能衰竭。近日,房颤中心也已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此外还有建设中的高血压达标中心、康复中心等。
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市级心血管病防治服务机构,为心血管高危人群免费开展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