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展示惠城特色文化

《古色生香品惠城》梳理千年古城演变和文化传承发展

2022年10月29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精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惠城区组织专家、学者和作家编撰

历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创造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轨迹,也是一个地方兴盛的根脉与灵魂。一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内涵与特色,都根植于它的历史文化之中,需要我们去追溯、破译、挖掘。

“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了解惠城,品味惠城,最好的路径无疑就是走进它的历史,读懂它的文化。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立归善县1000多年来,归善县先后为循州、祯州、惠州府治所,而惠城区一直是归善县辖地。1912年,归善县改称惠阳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设县级惠州镇;1964年10月,撤镇设县级惠州市至1987年;1988年1月,设惠州市惠城区。目前,惠城区辖桥东、桥西、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小金口、水口等8个街道,三栋、汝湖、马安、横沥、芦洲等5个镇。2008年,惠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惠城风光秀丽,环境优美,集“江山湖河泉”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观于一身,构筑了独具特色的魅力。惠城因仙人骑鹅的优美传说,又得名“鹅城”。

作为东江和西枝江两江汇流的要塞之地,这里回荡着千年历史的古风余韵,传承着岭南名郡的悠远文明。惠城,以历史的巨笔抒写了先民的勤劳与勇敢、先辈的坚韧与奋斗!早在新石器时代,惠城已有人类活动。2000多年前,秦将赵佗给岭南带来中原文明;两宋时期,苏东坡、杨万里等文人墨客曾旅居此地,留下千古传诵的诗篇和众多文物古迹;明朝时期“两尚书”“四御史”“湖上五先生”,都曾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清朝“铁笔御史”邓承修在丰湖书院广收门徒,开馆讲学;“阐教育才”的归善学宫六百载读书声不绝……在这里,既有泗洲塔和明城墙的沧桑屹立,也有黄氏书室的清幽宁静,更有苏子遗风飘荡在青山绿水间,源远流长。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回溯漫漫历史长河,惠城的起落沉浮、兴衰悲喜,无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无不打上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也正因为如此,惠城区委宣传部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突出人文精神,延续未来使命”设想,并由区作家协会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和作家,深入街巷乡村,编撰这本《古色生香品惠城》。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书写,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历史文化变迁,认知和热爱这方热土,弘扬前人留下的优秀人文精神和品格,为建设“实力惠城、魅力惠城”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历史、现实着笔,力求勾勒惠城前行轨迹

在写作中,作者紧紧把握“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惠城特色”这一主线,从历史、现在、未来着手,对千年古城进行客观真情记录,力求勾勒出惠城发展轨迹,让读者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中,感怀惠城历史的厚重与雄浑,感念历史人物的操守,感悟惠城的特色情调与美丽富饶。同时,努力以继承创新、面向未来的立场,力求情感饱满、通俗易懂,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当前,惠城区正按照惠州市委提出的“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全面开启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惠州市中心区的惠城,定当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