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朱子文化滋养下,塘尾村人践行孝义、节俭、勤学等传统美德。这是村文化广场。
“喜事简办,挺好!”10月26日,家住西区街道塘尾村的村民曾先生说起自己结婚,一脸笑容,“在村里的引导下,我减少了酒席桌数,而且每桌都是大锅菜,省事又省钱。”
近年来,大亚湾西区街道塘尾村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今年9月,该村正式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村民朱世杰说:“红白事重在心意而不是花销与规模,大家都自觉抵制大摆宴席、相互攀比等行为,这样不仅让村民省了钱、保了‘面儿’,还对促进邻里和谐起到推动作用。”
制定制度章程,红白事按章操办
“减小婚礼的规模不仅减轻了年轻人的压力,同时也为这个新组建的家庭留下更多独处空间。”9月1日,在塘尾村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村民朱世杰将参加婚礼人数大大减少,他说:“我很早就对大操大办的婚嫁模式不太感兴趣,趁着村里的呼吁,我与妻子、家人商量,没想到大家都很支持只邀请两家直系亲属的提议。”
在过去,讲排场、比阔气等陈规陋习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今年9月,塘尾村邀请村内德高望重的村民加入村级红白理事会,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教育引导村民,让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吹进千家万户。
“理事会的成立是好事,回头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受益呢。”9月27日,在红白理事会的引导下,村民杨绿梅将孙子的满月酒规模缩减,她说:“在以前,如果说我没接到朋友宴席的邀请可能会心里有想法,现在大家都这样做,不仅解决了‘人情债’问题,同时也为后代树立了一个节俭的好榜样。”
据了解,自塘尾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来,该理事会相继制订了《塘尾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塘尾村红白理事会婚事简办制度》《塘尾村丧事简办制度》等相关制度,对红白事操办、办事流程、办事标准等作出了硬性规定,初步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机制。村内的红白事将按照有关制度及时报告理事会,理事会在听取事主意见后共同开会研究,依照红白理事会章程组织实施。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朱子文化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走进塘尾村朱氏宗祠,宗祠的“文德庭”两侧篆写着《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流传数百年的家规家训。记者了解到,塘尾村村民以朱姓为主,清康熙年间,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朱熹后裔朱永袺夫妇携岳父母从梅州五华南迁,辗转数个地方后,最终在塘尾村定居,而这正是塘尾朱氏的由来。
“祖辈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也时常告诫我们生活上必须节俭,时常告诉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这也与我们倡导的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谋而合。”塘尾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朱利彬说:“在朱子文化的滋养下,塘尾村人一直践行孝义、节俭、勤学和行善立德等传统美德,而这也为我们提升勤俭节约意识、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此,塘尾村党总支部书记朱伟奇深有同感:“一直以来,村内良好的家风传承为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每家每户都有族谱,族谱里还有《朱子家训》的内容供我们学习。”村民朱小文告诉记者,在早年修建宗祠的时候,村里修编了新的《塘尾村朱氏族谱》,族谱内的显著篇目便有《文公家训》与《朱柏庐治家格言》,用以告诫后人勤俭节约。记者了解到,为深入挖掘与传承朱子文化,塘尾村还定期在朱氏宗祠旁的“龙福厅”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与传承朱子家训融为一体,让村中少儿和村民们更好地接受良好家风家训的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品性。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欧阳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