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能追梦 以奋斗圆梦

省技师学院学生惠州娃陈智勇夺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

2022年11月10日惠州日报人物
字号:T|T
<p>    陈智勇斩获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日本赛区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受访者供图</p>

陈智勇斩获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日本赛区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受访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惠州市博罗县就有这样一位“00后”学子,日前他在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日本赛区的比赛中,摘得可再生能源项目金牌,他就是广东省技师学院学生陈智勇。“我终于做到了,没有辜负国家和学院的培养。”当身披国旗登上领奖台,陈智勇内心波涛汹涌,脸上却一如平时的沉稳。

据悉,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从2020年5月进入国家集训队,到2022年10月19日夺冠,2年多来,陈智勇抱着技能成长、为国争光的信念,不畏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志存高远、用实干浇筑青春之花的卓越风采。

夺冠之路,强大实力支撑必胜信心

作为首次列入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核心技术主要应用于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储存、使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和产业发展。本次比赛进行了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和风能两种能源的竞赛,选手需要在4天赛程17个赛时内完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安装调试、电网保护系统配置、光伏和风电系统故障检修等任务。这既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也考验他们解决问题以及革新和创造的能力。

第一项任务竞技时,陈智勇没有处于领先地位,“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一决高下,整个人处于紧绷状态。”陈智勇说,“第一项比赛结束后,我看到日本选手安装得比我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专家兼教练组长薛林及时的心理疏导下,陈智勇虽然内心依旧有点小焦虑,但很快便调整了心态:“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只要平稳发挥,夺冠的概率有七八成。”这份沉着冷静来自于知己知彼。果然四天比赛下来,陈智勇在规定的17个赛时内完成了所有比赛项目,有些项目的完成时间还领先于比赛设定时间。

陈智勇稳定的状态来自于自身的实力支撑。薛林说,我国的光伏产业领先世界,也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学院及上级部门都很重视这个竞赛项目,学院建立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国家集训基地,组织了专业人员,对标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专家组及教练组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进行了推演并采取了应对措施,“经过严格的训练,出征前我们心里有了底。”薛林表示。

始于热爱,自律自强迸发奋发向上动力

“智勇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安静、懂事的孩子,喜欢拆装玩具,给他买的电动玩具,玩着玩着他就自己拆下来,又装回去,装回去了还能动。”陈智勇父亲说,2019年高考后,陈智勇放弃已被录取的一所大专院校的药学专业,入读广东省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当时我是想让他读药学,以后去医院有份稳定的工作,但智勇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最后支持了孩子的选择。”父亲放手让陈智勇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

家人的支持给了陈智勇莫大的信心,迸发出更多奋发向上的动力。广东省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夺金的选手。这些优秀学长的成才故事,在陈智勇心里撒下了种子。从入校起,他便坚定了技能成就未来的信念,在学习上始终自律自强,保持专业第一,综合能力突出,获得过国家奖学金。2020年5月,学校选拔参与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竞赛选手时,陈智勇毫不犹豫参与了竞选,并成功进入集训队。

精益求精,为国争光斩获大赛金牌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陈智勇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乐此不疲地学习钻研,精益求精地训练,“我一定要取得成绩证明自己,也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年轻人要敢于选择技能成才的道路。”

进入集训队初期,陈智勇遇到了不少困难,从零起步的探索,理论与实操的系统构建,不停歇的高强度训练,对心力、毅力和体力,都是一种巨大挑战。“世界技能大赛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这是我唯一的机会。”陈智勇心无旁骛,埋首于实操基地,学精不厌苦。他知道,大家的天赋差异不大,唯有更努力更勤奋才能成功。训练之余,他会浏览相关平台,看别人的创新创意,减压的同时开阔思路。

“实现梦想,为国争光,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学院、是国家的培养。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回国隔离的日子里,陈智勇复盘着比赛中的操作细节,“可再生能源应用在未来有广阔的前景和需求,我还会在这一领域深耕、创新。”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