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仁拉姆在龙门县塔山公园了解植物生长情况。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2005年,讲述惠州市第八中学西藏班藏娃生活的纪录短片《戴佛珠的藏娃》,在年幼的次仁拉姆心里埋下了到惠州求学的种子。次仁拉姆先后在惠州、哈尔滨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业,2021年因缘际会借力广东就业援藏政策再次通过考试回到了阔别6年的惠州。“我这次回来一点都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就像是又回家了一样。”次仁拉姆笑着说,她要努力学好广东先进的林业发展理念并推广给西藏,当好粤藏两地深入交流的桥梁。
懵懂少女结缘惠州
1994年,次仁拉姆出生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在西藏,“次仁”是长寿的意思,“拉姆”表示仙女,次仁拉姆这个名字是这个务农家庭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聊起与惠州的渊源,次仁拉姆语调轻快,脸挂笑意,“很像小说的情节。”2006年的一天,年幼的次仁拉姆一如既往地打开西藏波密电视台频道,纪录短片《戴佛珠的藏娃》映入了她的眼帘,画面里,惠州的城市风光和惠州市八中的校园生活深深地吸引了她,“操场很大,城市很美,我跟爸爸说,想去那里读书。”
于是,在了解了内地西藏班的招生简章后,她报名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成绩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2007级惠州市八中西藏班的一员。坐上前往惠州的火车,这位少女看着沿途的风景,心中满是憧憬和雀跃。那一年她13岁,与她一起到惠州求学的西藏学子共有51人。
全然陌生的环境还是让她有些水土不服,“刚开始我时常思念家乡的亲人,但班主任赖小芬老师对我们很好。”回忆起刚来惠州的生活,次仁拉姆动情地说,那时同学们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连洗衣服、收拾床铺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老师手把手教会的。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内向、怕生的次仁拉姆慢慢打开心扉,变得越来越开朗,日渐融入惠州的学习生活中。
在惠州立志成为林业人
在惠州市八中完成一年预科和三年初中的学习后,2011年,次仁拉姆考上了市华罗庚中学首届高中西藏班,“我爱上了这座城市,我想在惠州这个广阔的天地继续求学。”
7年的惠州求学生活,她逐渐适应了岭南文化,养成了“广东胃”,习惯拿米粉当早餐,爱上吃白切鸡和烧鹅。在市华罗庚中学求学期间,在班主任汪菲和丁志勇两位老师的影响下,次仁拉姆找寻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学习林业知识并从事相关工作。
“惠州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老家林芝市也有很多森林,那是我很熟悉也很喜爱的环境。”次仁拉姆认为,从事林业工作,成为保护绿水青山的一员,富有人生价值。据了解,市华罗庚中学首届西藏班重点大学升学率超过90.7%,次仁拉姆也如愿被东北林业大学录取。
回望一路以来的求学历程,次仁拉姆十分感慨地说,小时候偏科不爱学习,爸爸让她从山上背一捆湿木柴下山回家,她早上6时出发上山,中午12时还没爬到半山腰,到背柴下山时,捆柴的牛皮绳把她的背部磨出了血,和着天上降下的飘雪融成血水,沾得身上一片红。面对此景,她父亲意味深长地说道:“若是你以后不上学,走不出大山,今天背的柴只会是以后艰难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次仁拉姆眼里,她父母有着极其坚韧和不屈的品格,是支撑她独自一人外出求学多年的精神支柱。
因缘际会回到惠州圆梦
在东北完成4年的学业后,次仁拉姆应聘回到了老家林芝市波密县多吉乡德吉村,成为一名社区基层工作人员。
就在次仁拉姆以为与惠州的缘分会慢慢搁浅时,奇妙的际遇,又将她与惠州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21年初,次仁拉姆帮朋友参考广东省就业援藏招聘职位时,意外发现惠州市龙门县林业局有可报考职位。本着对惠州的亲切感、林业的热爱以及专业对口,她参加了这个岗位的招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次仁拉姆顺利考入了龙门县林业局。兜兜转转,在经过大学4年和家乡2年的历练后,2021年8月,她回到了惠州这个老地方,实现了自己的林业梦。
在龙门,次仁拉姆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她也对粤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通过看电视自学粤语,“惠州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生态宜居的城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同一个生态大氧吧,我很喜欢。”过去,她经常跟家里人聊广东、聊惠州,家里人对广东的了解越来越多,在她的影响下,妹妹也到了沿海求学。她坦言,未来想要以林业为纽带,努力成为粤藏两地深入交流的桥梁,让更多西藏人了解广东,让更多广东人了解西藏。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陈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