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玻纤行业的惠州市纵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计划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

竞逐新能源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

2022年11月30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纵胜电子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纵胜电子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地处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交界处的惠州市纵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胜电子”),其前身成立于2007年,2015年将深圳、广州、江门的分公司“三合一”,扎根在惠阳新圩。纵胜电子承三地之优势,抢智能之先机,深耕玻纤行业,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涉足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的内置件、壳体甚至周边配置,再延伸到 Vr、电子烟壳体及新能源等领域,逐步成长为行业内集研发材料生产、表面处理与深加工于一体的全流程制造领军者。

如今,借着惠阳打造千亿园区——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东风,纵胜电子摘下4万多平方米土地,计划开辟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生产这条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惠阳区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添新引擎。

拥有行业首创3D成型工艺

走进这个拥有8万平方米花园式独立工业园的企业,纵胜电子布局清晰:玻纤板生产事业部、喷涂表面处理事业部、3C智能终端事业部、智能穿戴事业部、车载事业部、智能家居事业部,还有设施先进的6000平方米材料及工艺研发中心。

该公司总经理张宗权介绍,纵胜电子是从做材料起家的,在行业内摸爬滚打10余年,尤其是在树脂配方上掌握了不少技艺。从2014年开始,公司专研3D玻璃纤维,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好处不言而喻:一是轻薄,二是对信号影响极小。

“当时很多厂都会做平面的,还做不到3D效果,但我们已经领先了。”张宗权介绍,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制造管理团队,全力打造玻纤行业,目前拥有4条技术领先的进口立式高精密自动上胶线,可制作薄质0.05毫米玻纤板;拥有行业首创的3D成型工艺,精准数字化制程与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主要生产3D玻纤、3D碳纤等复合材料结构外观件,可应用于消费类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及车载等多个领域。

打铁还需自身硬。2019年,当国内知名手机企业准备出品两款5G产品时,考虑到轻量化需求,当时选择玻纤材质。在众多供应商中,纵胜电子脱颖而出,在试点供应商里占有90%以上的份额。随之而来的是,它与全球一线手机大厂陆续签下供货合约。

创新才有生命力。张宗权说,企业通过不断研发不断创新,在智能制造方面鼓励大家“减人降本增效”。值得一提的是,纵胜电子将玻纤碳纤维跟石头、木皮、皮革、金属、陶瓷等多种材料进行整合,用在电池盖方面,曾因此还获得了重大客户较大金额专项奖励。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一个个车间,从原材料的研发、配方的合成,到图库上交,再到平面压合、3D压合,外观处理、喷涂贴,然后适应反应组装,历经8道工序,纵胜电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还记得2015年前,我们拎包出差是常态,经常在广州、鹤山、深圳三地跑,鹤山是做基础材料,深圳、广州做加工。”张宗权回忆说。

分散的厂区增加了中间成本,也削弱了竞争力。2015年公司落户惠阳新圩后,整合了原来三地的资源和市场,为客户提供终端“一站式”服务。“搬到这边后,感觉整体产业氛围好,政府对我们的支持特别大。”张宗权说。

2020年6月,纵胜电子租赁新圩镇东风村一闲置厂房和宿舍共35000平方米进行扩大生产。2021年产值5.85亿元,2022年10月产值0.9亿元,1~10月累计产值7.6亿元,同比增长64.3%,预计今年全年产值可达9亿元以上。

未来,在新圩镇梅龙湖这片热土上,纵胜电子将利用摘下的4万多平方米土地,开辟一条新赛道——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生产。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特约通讯员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