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是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坚持把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摆在突出位置,打好企业、科技、绿色、营销“四张牌”,答好撂荒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效益低”“四道题”,构建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唤醒“沉睡”撂荒地,将其变成“希望田”“致富田”。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分类施策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第一,打好企业牌,解决撂荒地“谁来种”问题。为推动土地流转、连片复耕,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引进具备复耕技术条件和相应实力的农业科技企业,与镇政府或村集体合作,探索形成三种合作模式。一是镇企合作模式。农业科技企业与镇政府平台公司合作成立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公司,对镇域内撂荒地进行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农业品牌,开展水稻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绿色化种植。二是村企合作模式。农业科技企业与村集体合资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由农业科技企业投入,村集体以从村民手中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收益由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三是代耕代种模式。村集体将流转过来的撂荒地委托给农业科技企业进行耕、种、收全程化代耕代种,并按市场价支付一定费用,收成归村集体所有。
第二,打好科技牌,解决撂荒地“种什么”问题。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支撑作用,针对不同地块的耕作基础和条件,分类施策引进推广一批优新品种,指导科学种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注入强劲科技动能。针对耕作条件较好的地块,推广种植平均亩产可达900~1200斤的新一代高产优质丝苗米品种,落实良种良法良机配套集成技术措施,深挖品种特有的增产潜力。比如,在博罗泰美建立的500亩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实现平均亩产比周边农田增产20%以上。针对水利条件较差的连片地块,推广种植耐旱性强的大豆,推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在横沥大岭村建立的撂荒地机械化种植大豆示范基地,在全市首次推广大豆机械化种植。针对撂荒的盐碱地,通过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土壤有益活性菌等方式改良土壤,推广种植耐盐碱的水稻品种。比如在惠东铁涌建立盐碱地治理示范基地,在全市首次试种海水稻并取得成功,平均亩产达719斤。
指导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建立有效市场渠道
第三,打好绿色牌,解决撂荒地“怎么种”问题。大部分撂荒地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缺少水源,普遍存在耕种难、产量低的问题。为了增加种植收益,我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察看土质、水源等情况,编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技术手册》,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因地制宜推广绿色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助力发展“有机稻”“生态稻”“功能稻”,指导走出一条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一是推广绿植粉碎还田、土壤调理、地力培肥、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新技术,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化肥使用,提升地力水平,厚植绿色“底色”。二是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精准施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提升绿色“成色”。三是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探索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试验示范,引进种植具有食疗和保健功效的“功能稻”,在优质、绿色、有机上下功夫,提升市场竞争力,增添绿色“亮色”。
第四,打好营销牌,解决撂荒地“效益低”问题。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抓住产品销售这个“关键中的关键”,在引进企业参与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同时,指导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建立有效市场渠道,促进产销紧密对接,形成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确保种粮效益有效提升,最终实现多方合作、互利共赢。主动协调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对接发动民营企业,与农业企业实行“订单式”合作,对撂荒地复耕种植水稻认购认种;加强与惠州日报社等本地主流媒体的合作,在新闻宣传、品牌传播、产品营销等方面深化对接合作,合力打造网上在线销售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