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恒 曾晓华 开展分类溯源为海洋减负
大亚湾区海岸线曲折绵延,沿线布满了礁石及滩涂沙滩。近几年,在各大美丽沙滩上,经常有一对年约七旬的夫妇拾捡海洋垃圾,继而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为垃圾“溯源”。
他们是“惠州垃圾分类达人”王娟恒、曾晓华夫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亚湾蓝色海湾公益协会(前身为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曾叔”“王姨”。
王娟恒退休前在环保部门从事了30多年的环保工作,是高级工程师。2015年,一个偶然机会她加入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并指导服务队开展专业的海洋环保志愿活动。从此,她成了环保志愿服务忠实践行者。受老伴影响,曾晓华也加入该服务队。
“我们投身垃圾分类行动大概是在2017年。当时,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打算发起海洋垃圾分类行动,因而找到我。”王娟恒说,借此契机,她向服务队提议,改变过往“大众净滩”活动清理沙滩垃圾简单做法,对每次清理的海洋垃圾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然后妥善处理。
王娟恒很“较真”,完全是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这一项目,她要求每个数据都要精确。正是因为她的严格要求,在大亚湾区进行的“海洋垃圾分类行动”既专业又规范。
“做好分类,我们便可以‘溯源’,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就有助于降低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循环。”王娟恒表示,建立海洋垃圾监测点,进行海洋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保护海洋意义重大。
如今,在王姨和曾叔的带动下,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里,门店老板成了“民间河长”,家庭妇女经过培训做起了垃圾分类讲师,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海洋环保科普教育……
他们说,垃圾分类涉及生活设施的投入、生活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们积极跟随协会的脚步,走进社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居民传递保护环境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
曾彩虹 用真诚和热情感染带动身边人
“易拉罐、过期的报纸和塑料瓶子等均可回收,要放进可回收物桶……”在每场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来自澳头街道红树林社区翠堤尚园的曾彩虹都会耐心地给大小朋友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引导大家如何分类。
80后曾彩虹是红树林社区家喻户晓的一名志愿者,同时也被居民们称为“分类达人”。她不仅热心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团结友善居民,还在社区推行的垃圾分类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并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巡查劝导员。
垃圾分类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带来诸多好处。但相对于“一锅端”的扔垃圾方式,分类投放要多一些步骤与注意事项,让大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居民参与进来,并非易事。
鉴于红树林社区中老年人口多,接受能力弱,曾彩虹用真诚劝导社区老人,上门宣传垃圾分类。平日里,她也经常到老人家中探访,用真诚和热情感染身边的人,让不理解垃圾分类的老人慢慢变得接受。
与此同时,曾彩虹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活动。在一场又一场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向参与活动的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指引手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在活动中设置游戏闯关问答、以物易物、选取最佳人气摊主等方式,他们的宣教活动吸引了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关注,让大家在活动中了解到更多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分类意识和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就能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提倡光盘运动,减少餐厨垃圾……努力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家庭氛围,为社区家园的美好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曾彩虹表示,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而人人参与的前提是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清楚如何精准投放。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走进家家户户,共同建立绿色地球家园。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