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好人”朱传宝二十三年献血路助人为乐

“熊猫侠”用热血为生命接力

2022年12月14日惠州日报人物
字号:T|T

“我们在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惠阳区看守所教导员朱传宝在饭歇期间,向在押人员分享多年来献血的心路历程。朱传宝是我市RH阴性稀有血型(即“熊猫血”)献血志愿者,累计献出的全血比两个成年人的血容量还多。23年来,他坚持每年献出1~2次全血,在献血路上收获内心的快乐和来自稀有血型献血者(即“稀友”)铁一般的友情和信任。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开始实施,当时在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区分局工作的朱传宝认为,自己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下沉到第一线,带头献血。在第一次献血后,他得知自己是“熊猫血”。“熊猫血”属于稀缺血型,经常发生血库告急的问题。由于献出的血液有保存时效,为了保障“熊猫血”供应的充足,血站都是根据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献血者献血。突然成为“熊猫人”的朱传宝得知这一信息之后,感觉到肩上又多了一个重担。

为了让自己适应献血以及保证献出去的血液是健康的,他更加注重锻炼身体,并立下跑步10000公里、献血10000毫升的目标。23年来,朱传宝献血27次,累计献出血液10000多毫升,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2年第二季度助人为乐类“惠州好人”等荣誉。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两次全血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朱传宝深知一个人力量有限,2007年起他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影响带动身边的同事、朋友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当时不少人对于献血一事还处于观望的心态。朱传宝便向身边人科普献血相关知识,经常充当献血的咨询员。从RH阴性血,再到献血后的注意事项,他都一一用专业的科普知识进行讲解。遇到对于献血有误解的人,他就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劝喻,让他们卸下心理包袱。

稀有血型的人数量稀少,一旦需要输血,很容易因为适合供血的人员不足,而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得到足够的血液。各地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大都建立稀有血型志愿献血者队伍。由于惠州市献血人群中,很多是外来人员,流动性大,朱传宝志愿成为惠州市爱心接力无偿献血服务中心稀有血型分队队长,利用QQ、微信群联系“稀友”,组建交流群,取得较大成效。

“帮助别人、保护别人,其实正是在帮助自己、保护自己。”朱传宝用自己的热诚打消“稀友”之间的隔阂。他积极组织大家参加红花湖徒步、聚餐等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也带动大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多次为身患重病的“稀友”进行捐款和慰问。“稀友”队伍不断壮大,从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

“献出自己的血,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我们是命运攸关的一个群体。”朱传宝的这一观念深刻印入“稀友”们的心。他组织的“稀友”团队,成为了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姐妹帮”,也为确保惠州稀有血型患者急救用血需要贡献了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曾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