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三栋镇田心村河村文化广场旁,矗立着一尊石狗,相传雕刻设立于明代,历来被村民视为吉祥物。如今,凭借乡村振兴东风,当地加强对石狗的保护,将其打造成为文化小景观,成为珍贵的乡村印记。
石狗相传始立于明代
三栋河村这尊石狗,为红色砂岩质地,历经风雨侵蚀,已不见其原本形状,残存轮廓。
据相关文物普查资料记载,河村石狗高93厘米、宽60厘米、厚34厘米,其雕刻技法,以圆雕为主,配以简练流畅的线条表现细部及轮廓。
关于石狗的来历,河村老一辈村民说,它始于明代,与河村开基历史同步。根据河村《邬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居住在龙川鹤树下(现龙川鹤市)的邬景廉与妻黎氏生下邬宗义,“宗义迁居归善(惠阳)三栋河村。”邬宗义为河村邬氏始祖。相传,邬氏始祖落担的这片丘陵地带,原是何氏居住地,故名何村。现名“河村”是谐音。石狗乃邬氏村民聘请堪舆先生扦立。
石狗位于河村文化广场旁、村道从其身边延伸,这里原是村口位置,距离河村邬氏宗祠不远。村民说,邬氏宗祠前有一眼池塘,右方也原有一眼池塘,石狗位于邬氏宗祠右方,是为了镇住右方池塘,作风水挡煞之用。村民视石狗为吉祥物,美其名曰“石狗公”,每逢初一十五,敬香祈福。
石狗旁曾有一口井,水质清冽,为村民汲取饮用之水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河村人。由于乡村发展,邬氏宗祠右方的池塘填平为村文化广场,石狗旁水井也因干涸多年而被填平。但村民对“石狗公”的敬奉,历久弥新。
文化小景观铭记历史和乡愁
用石狗挡住煞气、视若吉祥物,在惠州他处也有。
距离三栋河村约20公里远的惠阳铁门扇村黄竹坜围屋,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秋长沙坑叶氏四世祖叶维新所建。围屋泮池前方有两尊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石狗。“石狗屋”为研究清中期客家围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在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黄大铭故居——大沥江夏第围屋,始建于明代后期,围屋入口右侧,摆有一只黑石狗,栩栩如生,上刻有“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大门左上角的围墙上有一小石狮,与石狗同一方向摆放,村民介绍这是古人挡煞用的摆设。
相比之下,河村这一尊石狗,其用料讲究、造型古朴,在惠州地区,是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罕见的文物。
河村村民介绍,曾有文物普查人员到河村进行田野调查,认为石狗是古惠州畲族的图腾,由此推断原有畲民聚居在河村内。
畲族、苗族、瑶族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一条叫盘瓠的狗,娶公主为妻,至今他们供奉着盘瓠这个先祖。狗,成为这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如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还保存着盘王信仰,每逢中秋夜,瑶族少女“舞火狗”,以宣誓成年。
在广东省内,石狗信仰最盛的地方是湛江雷州。从古至今,体魄健壮的石狗最受雷州民众的崇拜。人们对石狗进行祭拜祈祷,若有灵验,又前来答谢石狗,还祈求其保佑小孩平安长大。雷州石狗成为雷州人世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多方比对并结合记载及传说可以发现,三栋河村石狗,是古惠州畲民的遗物的可能性不大,它作为一种客家人信仰的存在可能最大。
在客居初期,河村先民像众多客家人一样,水行山处,开辟荒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生活,历经艰辛后,他们好不容易成为了这片客居地的主人。虽然有了庇护族人的居所,但他们依旧时常面对外界的侵扰,包括人为的、自然的,于是包括堪舆、信物在内的信仰,只要有利于生存、有助于发展,都乐意拿来使用,以求永昌。这些朴素的生活哲学,这些悠久的生产智慧,屡试不爽。
有了这样的精神活动,三栋大地的先民,才得以晴耕雨读,营建美好家园,向着美好生活笃行不怠,最终使得这方水土山川富饶,铺就造物之无尽藏、万民之所共食之画卷。
石狗吠丰年成为河村的文化小景观,它铭记着一方水土的历史与乡愁,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文化的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