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兰山岩画中最为著名的“太阳神”岩画。

贺兰山很多岩石上刻有岩画。

2022年6月,在宁夏石嘴山市境内新发现的岩画中的一组。 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关于贺兰山岩画,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便有记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贺兰山岩画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除了有大量人面像这一显著特点外,世界性的岩画题材几乎在这一区域都能找到。专家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画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作品,它是由多个民族在上下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中制作形成的,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着贺兰山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也向我们揭示着这一区域人文历史演进规律。
■探秘
穿越万年的文化符码
1969年的一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文教卫生工作者李祥石到贺兰县金山公社下乡。工作之余,他到附近的贺兰山上散步,在一处山口发现,岩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刻”,其中各式各样的人面像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回到单位后,李祥石在本职工作之余,查阅了大量文献,还进行了细致的实地研究工作,才知道这些所谓的“石刻”,其实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岩画。“贺兰山岩画”随后得以见诸报端。
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渊源,贺兰山从古至今都是多民族生存、融合和生活的舞台,也承载了多元文化的生成与传播。官方资料显示,贺兰山岩画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此地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及多种图案和抽象符号。
自20世纪70年代末,贺兰山岩画向世人慢慢褪下它神秘的面纱后,便因其庞大的数量、罕见的集中度、显著的代表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贺兰山东、西麓及桌子山、卫宁北山、中卫大麦地等地的山石上,以及山前洪积扇、草原、山地、沙漠丘陵地带,都留下了先民们凿刻的大量岩画,由于同处贺兰山、贺兰山余脉及其周边地区,且具有一定共性,故将之视为一个整体。
目前,已被记录的贺兰山岩画总数达5000余组,单体图形近两万幅,事实上,贺兰山岩画比已调查、记录的数量还要多。银川世界岩画馆馆长李学军在其《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一书中提到,初步估计,贺兰山岩画的数量当有两万多组,单体图形数量预计超过5万幅。
据专家介绍,贺兰山岩画除相当一部分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创作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商周时代及之后驻牧在贺兰山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品。
■解读
先民的“记事本”
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岩画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和抽象符号表达着人类的思想意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被誉为史前社会人际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在位于宁夏银川市的贺兰口岩画保护区,岩壁上分布的数以千计的岩画,向人们揭示着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
在贺兰口北山壁上,一幅宽54厘米、长50厘米的人面像引人瞩目。这幅人面像所处位置是这些岩画中最高的,也明显比其他人面像更大。这便是贺兰山岩画中最为著名的“太阳神”岩画。
数目众多的贺兰山岩画中,也不乏用简单的几个图形记录史前复杂故事的例子。在贺兰口距离地面七八米处的一处岩壁上,分布有两个手印以及动物、人面像和符号。经专家解读后,一则远古“大事记”跃然石上:最上方居于中间的人面像为重环双眼,代表神灵;下方两只手印大小不一,代表了两个强弱不同的部落。小手印左方有一个向左的箭头,表明小手的部落即将离开此地迁往别处,小手印下方有一头牛,向着大手印的方向前膝跪倒,象征臣服。
“岩画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原始先民吃饱了之后的娱乐消遣之作。”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副主任张建国说,贺兰口山体岩石多为长石杂砂岩,其表面硬度为5度,用砾石作工具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研磨,也只能得到很浅的印记。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制作规模如此浩大的岩画,工作量可想而知。这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寄托,对于他们来说,制作岩画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消遣。
■传承
激活躺着的“天书”
如今,在贺兰山东麓不少山口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依然有没被记录过的岩画陆续被发现,这也印证了专家学者们提出的还有大量没有调查记录到的贺兰山岩画存在于野外的推断。
近期,记者跟随宁夏石嘴山市博物馆馆长韩学斌徒步四个多小时,实地踏查了今年6月石嘴山市境内新发现的岩画点。在贺兰山石嘴山段一处山沟,沿着刀劈斧凿般的山壁向大山深处步行,踏过溪流碎石,穿过古隘口遗迹,才能一睹这100多幅岩画的真容。
这个岩画点平均海拔约1200米,岩画分布区域长约80米,像一条岩画的长廊。在凹凸不平的岩石表面,不经意间便会发现岩画,其中辨识度高的以马和鹿的图案为主,凿磨刻制出的图案古朴大气,和周边原生态的环境有种莫名的契合感。
在“岩画长廊”旁不远处,有一块裂纹纵横的岩石,虽经岁月侵蚀,裂纹间的群鹿图依然可辨。
正如岩画研究专家贺吉德、丁玉芳、李学军、韩学斌等人所指出的,贺兰山岩画是反映我国北方先民生活状态最悠久的文化符码,为研究贺兰山地区远古时代,乃至近现代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推知古代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例如在贺兰山石嘴山段发现的大量动物形象岩画,为研究这里古代人类原始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证据。
张建国等专家认为,古代贺兰口一带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猴子生存,而在贺兰口发现的猴头像岩画有可能反映了古时人类一次群体性迁徙活动。
贺兰山岩画中一部分属于符号岩画,包括人体、自然天体、器物、计数、图腾等符号,一些符号经过抽象概括和多次使用,已有“约定俗称”的意味。贺吉德等专家认为,岩画符号的应用,是文字出现的前兆,是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演进的过渡,对于研究文字的起源意义重大。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从不吝惜对贺兰山岩画的赞誉之情。20世纪80年代,韩美林第一次到银川,便被古老神秘的贺兰山岩画深深打动,此后他又多次来到这里,观摩和记录岩画艺术,汲取创作灵感。
不少第一次走进贺兰山,细细端详岩画的人,都会被其简约、拙朴、浑厚之美所震撼。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瑰宝,今天,在科学保护和开发的前提下,贺兰山岩画还逐步发挥出其社会经济价值。在全世界70个国家150个主要地区有岩画分布,其中人面像岩画仅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被发现,而宁夏贺兰山贺兰口则是人面像岩画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由于特色明显,岩画集中度高,如今的贺兰口已成为宁夏最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
走进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的贺兰口,石壁上历经千年万年岁月的岩画和石壁下川流的现代游客形成一种奇特的辉映,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近些年,这里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40多万名,仅门票收入便达到2000万元。而在景点旅游之外,贺兰山岩画的文化衍生价值也正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出来。
■课题
借助科创延长岩画“生命”
保护贺兰山岩画,让子孙后代有机会领略其背后流淌着的文化意义重大。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宁夏正式成立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成为区域岩画保护机构,随后确定贺兰口岩画保护范围,颁布保护条例,并开展了大范围的岩画调查、编号和记录等工作。
然而,岩画或刻制于山体岩壁上,或散布于地表岩石上,贺兰山岩画南北绵延数百公里,点多面广且暴露于野外的特性,使其保护难度远远大于一般文物。
受风、雨、雷电、温度以及岩石本身所含水分、盐分变化等因素影响,贺兰山岩画持续承受着坍塌、风蚀、水蚀、温差破坏等威胁,这还仅仅是自然损毁风险中的物理风化风险。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本身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岩面等化学风化风险,以及受动植物影响产生的生物风化风险等都影响着岩画的保存。
在对贺兰山岩画进行实地踏访过程中,记者也看到一些岩画已由于岩体或岩面崩裂而变得模糊不清。研究人员近几年也发现,著名的“太阳神”岩画表面便有白色的物质析出,化学风化可能加快这幅岩画的损伤。
或许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在将来,人们对一些岩画进行解读分析时,更多地只能依靠推测与想象。自然损毁之外,人为损毁因素也不容忽视。此前,贺兰山地区采矿炸山、挖石取砂等活动便曾对岩画造成过不小的破坏。
“国际上一些专家预测,受各种破坏因素影响,到本世纪末,世界现存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岩画或将消失。”张建国说。
困扰贺兰山岩画保护和研究的另一大问题是断代难。翻阅研究贺兰山岩画的书籍,涉及岩画刻制年代的问题,表述往往比较模糊。不同专家对于贺兰山岩画的刻制年代,在观点上有时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自岩画发现以来,精准判断古代岩画的产生时代,尤其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可靠的年代断定,一直是困扰专家学者们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部分岩画保护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开展调查,尽可能地对贺兰山岩画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即使若干年后一些岩画消失不见,后人至少也会知道这些岩画的样貌,并能根据这些展开解读研究。
在银川世界岩画馆的研究室里,记者见到了名为“贺兰山岩画可视化平台”的三维可视化数据库。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胡志平说,这个数据库将贺兰口的形态和其中的岩画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和建模,通过电脑便可以查看贺兰口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岩画的样貌,这让岩画以数字化的形态得到存续。
与此同时,专家也呼吁加强岩画科学保护力度。目前,对于岩画保护,全国各地力度不一,像银川市这样有专门保护机构的地方并不多,更遑论科学划定保护区域。
李学军等专家认为,要做好岩画保护工作,首先要解决全社会对于岩画认同不足的问题,让更多人了解岩画的价值。还有不少学者建议,加强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在更大范围内明确岩画保护的主体和权责,尽可能减小岩画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法打击人为盗窃、破坏岩画的行为,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对部分破损较为严重的岩画进行抢救性修复,最大限度延长岩画的“生命”。
加强断代研究同样是一个重要议题。不少学者期盼,加强岩画断代研究的支持力度,继续探寻适合岩画断代方面的技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类似的岩画断代问题,能给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是保护和利用岩画资源的有效手段。
专家们认为,在岩画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护岩画本身,还应保持岩画周边自然、古朴的环境风貌,“不失真”应成为开发的底线。同时,利用岩画资源进行文旅开发时,应突出特色,注重打造品牌,将更多创意元素引入下游衍生品的开发中,建立岩画文化生态圈,使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散发开去。(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