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湖堤添灵秀 襟带惠州“碎西湖”

这些湖堤既有水利之功,又提升西湖文化品位

2023年01月01日惠州日报文化惠州
字号:T|T
    惠州西湖苏堤。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惠州西湖苏堤。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春夏赏鱼木,秋冬看梅花(三角梅)。”近期,惠州西湖陈公堤三角梅盛放,红的粉的美艳夺目,为湖堤增添灵动色彩,成为网红打卡点。

惠州西湖山水相依,堤桥如带将湖面分割裁剪成为五大部分——平湖、丰湖、鳄湖、菱湖、南湖,每汪湖水各具神韵,因此,惠州西湖又有“碎西湖”之称。

惠州西湖约略成型于汉晋之际,此前还是一片洼地,经过垒坝砌堤、修桥造路,才有了不同的湖区。在惠州西湖湖堤修筑史上,有以修筑者命名的,除了陈公堤,还有甘公堤坝、苏公堤,也有以地域、景物等命名的,比如分别界分鳄湖与平湖、菱湖与平湖的烟霞堤和横槎堤,不一而足。

平湖堤

涵养水源利交通

入宋之后,惠州人口日益稠密,人们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西湖。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知州陈偁在平湖北、朝京门外筑堤捍水,叠石为桥,取湖之渔利尽归于民。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陈偁“领州经画,筑堤截水,植树为径二百丈,石为水门,名称陈公桥,又名拱北桥”。

平湖堤修筑后,历代均有修筑加固。明代杨起元在《修平湖堤记》说惠州“群山如簇,伏为湖,隆为府治”,又称“湖高,水注江若建瓴,惟恃三堤蓄焉。南堤石骨坚固,前人所致力者,惟北堤(平湖堤)及钟楼堤”。杨起元所言的北堤,指的是平湖堤,至于钟楼堤的来历,则是这样的:明代万历中的惠州知府黄时雨接受了学者薛侃的建堤建议,修筑了钟楼堤,湖水果然涨了三尺,水却趋北,平湖堤“自是浸坏”。后来,惠州知府林国相捐资修复平湖堤,没过多久又溃堤,成坑谷。见此状,邑人杨起元、叶萼等,捐金修筑,使得平湖堤高出钟楼一尺。到了清代,因为水旱无常,平湖堤常会出现“旋补旋缺”,历经修补。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甚至有耕湖田者,为调节水位,盗挖堤坝以泄水。

因在惠州北门位置,平湖堤成为一个军事“前哨站”。清顺治二年(1645),参将车任重决堤涸湖以攻城。1925年10月14日,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部队,在拱北桥、平湖堤、朝京门等区域,东征军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攻克了“固若金汤”的惠州城。耸立在战场遗址的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在告诉过往的每一个人曾经的壮怀激烈。

1931年,张友仁任职广东省东路公路处,把平湖堤扩宽延伸至万寿山、横槎堤、丰山至烟霞桥,全长约1400米,并改名为环湖北路。1959年,广汕公路改线经此,环湖北路缩短至1250米。到1989年惠州大桥建成通车后,此路改为下角东路和下角南路。

陈公堤

历次修建如花廊

平湖堤在陈偁手中修成之时,惠人没有将其称为陈公堤,只将堤上的拱北桥称为“陈公桥”,而在西湖另一处,一条陈公堤却真实存在。

从环城西二路拐入一条通往丰湖书院的堤路,便是陈公堤。陈公堤又叫黄塘堤,丰湖中央,东起环城西二路,西至黄塘半岛,现为夹堤砌石、混凝土路面的风景堤,堤全长约471米。

对陈公堤的来历,有不同的看法。《惠州西湖新志》称,“该堤是九百多年前惠州太守陈偁首建,故名陈公堤。”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考究认为,明宣德年间的惠州知府陈颜修筑过该堤,因此,陈公堤之名,是为纪念陈颜,而非宋代的陈偁。

陈公堤历代有所增筑。清同治十年(1871),惠州知府刘溎年,以修惠州府志余款修筑一次。1930年,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惠阳县县长邓昙等出资,再次对陈公堤进行砌石修堤,扩大堤面宽度至5米,两岸夹种杨柳,当时还特别保留堤上一株古红棉,点缀堤中景色。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堤曲折,木棉尤古。今以工粮款修筑。”此次修筑,在古红棉旁修筑平台石级供游艇停泊。

新中国成立不久,古红棉枯死,平台石级废弃。到了1962年,西湖管委会对陈公堤进行一次全面维修,重新夹堤砌石加固堤岸,平整地面,并在堤两岸改种台湾相思树。1984年,黄塘半岛内的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学院前身)将陈公堤扩宽为8米,两岸添石加固,渐成今日光景。

惠州市西湖景区管理中心于2015年在陈公堤栽种三角梅,每年春、秋、冬季盛放,尤其在秋冬季节开得最鲜艳,遂成为西湖美景。

苏公堤

筑堤修桥惠民生

在惠州西湖修筑堤坝上留名的、以姓名堤的,还有明正德年间的惠州知府甘公亮。甘公堤在惠州古城西南,小黄塘前,始筑时间不详,甘公亮是重修此堤才获得此名声。经年历月,甚至经过抗战烟火,多次修复的甘公堤,如今是车水马龙的公路堤。

惠州西湖湖堤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苏公堤,即苏堤。杭州西湖有苏堤,惠州西湖也有,因为苏东坡的时空穿越,让天下两个名湖有了更多的类比。

苏东坡寓惠时,惠州西湖经惠州前任太守陈偁治理,广袤十里,颇具规模。但由于惠州城四面环水,群众出入不便,尤其是一些老弱的妇女出城砍柴割草,要“涉水过脐”。在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原有丰乐桥的长桥,但由于水面较宽,桥所用的一般木料又容易腐烂,因此“屡修屡坏”,有些割草妇女还从桥上掉进丰湖里。筑堤建桥,一直是士民的夙愿。

当时,栖禅寺僧希固欲于湖上修筑堤桥连接西村与孤山,以便民往来。苏东坡获悉后,给惠州太守詹范提供了一个方案: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筑一段堤,堤中造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的坚硬如铁的石盐木(柚木),桥上再“架飞阁九间,壮其势于上”。当年十月,“两桥一堤”开工,整个惠州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苏东坡把皇帝赏赐的一条腰犀捐出,他还给远在筠州的弟弟苏辙写信游说捐款。苏辙被哥哥所感动,于是让夫人史氏将皇宫赏赐的数千两黄金捐出。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苏堤、西新桥和东新桥最终落成。

苏堤和西新桥的建成,使惠州西湖东西两山之间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难掩激动心情的苏东坡作《两桥诗·西新桥》咏之:“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苏堤上的西新桥,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成为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

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苏公堤”的记载可以看出,人们称之为“苏公堤”,以纪念苏东坡功绩。

此后,苏公堤历代均有修葺。至清光绪六年(1880),众议以修甘公堤余款重修苏堤,并石铺堤面。1937年,去石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平湖门、大东门旧城墙红砂岩石砖在1958年拆除,苏堤堤岸加固,堤宽从原来的6米扩宽至11米。1983年,西湖管理方整治平湖,修葺西新桥和加固苏堤两岸。至1984年,苏堤铺设三米宽石路,路旁筑花坛,使得苏堤及西新桥焕然一新。

苏堤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无数游人穿过平湖门,踏上300米长的苏堤,玩味着苏东坡走过的道路,倾听千年前的低吟浅唱,这恐怕是苏东坡在世时始料未及的吧。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