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成新宠

部分银行推低波动理财产品

2023年01月06日惠州日报金融周刊
字号:T|T

去年,你买的银行理财挣到钱了吗?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在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受市场多重因素影响,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也更加明显。记者近日注意到,为应对投资者恐慌情绪,多家银行推出了主打“稳利低波”概念和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以满足投资者收益稳定、波动较小的投资需求。

2022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元年。这一年,银行理财遭遇了两轮超预期产品“破净”。3月,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回撤,理财公司上阵自购稳定市场信心;11月,债市波动再次引发“赎回—抛售”的负反馈,促使理财公司重新构建资产组合和思考业务模式。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全市场有34788只银行理财产品(含银行发行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产品达6281只。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由于债市近期剧烈震荡,理财产品收益大幅下行,R2级(中低风险)的产品也出现了部分亏损。截至11月末,到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兑付收益整体创下半年新低。

资管新规的实施,让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保息。在此背景下,银行纷纷瞄准净值波动更低产品,来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近日,各大银行手机APP纷纷将“低波产品专区”置于理财专区核心位置,集中发力营销低波策略理财;此外,多家银行理财也开始重磅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

记者近日登录某股份行手机银行,理财栏目醒目位置开设有“稳健低波”理财专区,代销的4款产品均“无权益仓位”“主投低波动资产”,收益曲线平滑向上,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均在2%以上。从产品数量来看,这4款具有“稳健低波”属性的产品,在该行代销及自营的浩瀚理财产品中,仍属稀缺物种。与此同时,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再现银行理财市场,并被理财子公司贴上稳健、无惧市场波动等标签加以宣传。

2022年12月15日,华夏理财推出一款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纯债封闭式理财产品,以“估值稳定,无惧波动”作为产品宣传卖点。同年12月22日,建信理财在官方微信号发布消息,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该产品拟配置银行存款和期限匹配的债券。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3.60%~4.00%,期限为398天,购买起点1元,风险等级R3。宣传卖点为“持有至到期,策略稳健”“成本法计量,平抑波动”“封闭式运作,自动到期”。兴银理财也于近日上线某现金管理类产品,起投0.01元起,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该产品也称其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日,包括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等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已推出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

需要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

通常,目前理财产品采取的估值方法有市值法、摊余成本法等。何为“摊余成本法”估值?这种估值方式真的能消除净值波动吗?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介绍,所谓摊余成本法,是将资产的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在剩余期限内平摊,不受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如果资产在封闭期内不交易、持有到期,或者是金融资产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或没有报价,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而市值法是将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来计量理财产品的净值变化,具有实时性、客观性的特点,采用这种估值方法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为频繁。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进一步解释:“摊余成本法产品的净值曲线是不涉及回撤的一条支线径直向上,不出意外情况下投资者会非常省心,就跟存在银行拿利息一样,任何时间点买入都是正收益;市值法估值的产品从长期来看,也是一条稳稳的曲线向上,但不是径直向上而是有波动地向上,投资者的买入卖出时点不同,其最终的收益可能也会有涨有跌。”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市场波动是一直存在的,采用市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当底层资产发生波动时能立刻体现在产品净值上,“摊余成本法”只是让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看起来更平稳,无法及时向投资者传递出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部分理财子公司密集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是在特殊时期应对市场利率波动的一种策略,对稳定投资者信心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看,“摊余成本法”并非监管鼓励的主流产品,会让部分投资者忽略市场波动对净值影响。随着影响债市波动的短期因素淡出,市场情绪恢复,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有望逐步降低。

惠州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介绍,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转型是银行理财产品大势所趋,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只是投资者这些年习惯了保本且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对于净值波动乃至发生亏损的理财产品一时还无法接受。但从长期来看,“摊余成本法”产品不可能重新成为市场主流,投资者有必要尽快适应净值型理财产品。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需要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