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农民画《酿酒》,反映龙门人春节前酿造黄酒(娘酒)的情景。 王汉池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热闹的春节,传承数千年,各地风俗却不尽如一。家乡人的春节,少不了黄酒的味道,春节里的一碗黄酒鸡汤,最抚慰人心。
《幼学琼林》有载,黄酒“其味香芬甜美,色泽温赤,饮之通天地之灵气,活经络之神脉,尤适健身养颜之益也。”江南水乡绍兴,以黄酒出名。与之相比,龙门客家人酿的黄酒,色深味浓,香甜醇厚,更能代表岭南人的坚韧。这是自然与时间的赐予。春节前的温暖冬日,散落在惠州北部、龙门大地的客家村落,飞出黄酒的醇香,家家户户趁着天气佳期,酿造黄酒。
家乡人称黄酒为“娘酒”,更道出了酒盏之外的人间温情。这是娘酿的酒,以娘为名的酒。客家女子,每个都是酿酒师。酿酒技艺在她们之间手手相授,代代相传。我记得奶奶在世时,每年的冬天,她都要主持酿一锅黄酒。从小耳濡目染,她的酿酒技术从前人那里学来,无师自通。隔夜泡糯米、次日上午蒸糯饭、起锅用温开水洗饭、散洒酒饼、入坛保暖……整整两天,奶奶任酿酒师,媳妇和孙媳妇辈配合,将一缸客家酿酒制作完毕。黄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老、中、青三代客家媳妇,围绕着一坛黄酒,贡献智慧,真诚互助,绘就一幅动人的家庭伦理图景。一代代客家女子,就是这样,言传身教,接力家庭使命。她们将对亲人尤其是下一代的健康与祝福,酿进纯洁的糯米酒中。过了两天,存放酒坛的房间,便飘出了黄酒的味道。随着时间推移,这股味道会越来越醇,直至取酒饮用。
黄酒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与鸡、姜等材料一起煲汤,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尤其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必备补品,有“黄酒煲鸡吃足一个月,赤脚插秧挑水没问题”之说。黄酒,在客家人中具有不一样的媒介作用——当小孩子出生三天后,亲友要喝“三朝酒”,满月喝“满月酒”,一岁喝“周岁酒”,喜宴喝“完婚酒”,年老寿辰时喝“生日酒”。
随着春节到来,人们将这亲自酿造的黄酒,赠送给亲戚朋友。而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母亲酿造的黄酒,饱含母爱的味道,是世上最美、最香的酒。过年期间,家乡的客家妇女,宰杀品质上乘的三黄鸡,加入生姜、黄酒、酒糟、粉葛等一起慢火熬煮,去除鸡的腥味,催发酒的甜味,香飘全屋。
黄酒,从酒缸里倒出,经过蒸煮,入肉入水,盛在碗里,酒香依旧飘在空气中,带着一丝糯稻的香甜,酒汤入口更自然顺爽,正如东坡诗云:“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一锅味醇滋补、驱寒温润的黄酒鸡汤,成为家乡人过年餐桌上的“重头戏”。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描述:“黄酒绵长而厚重,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两种境界。”而对家乡客家人来说,黄酒,除了是一种生活佳酿,更体现了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儒家重“孝”。“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客家人的酒文化中,“孝”是其突出的特点,在餐宴上,年轻人一定是主动地为父母和长辈倒酒或乘上一碗黄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