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到“炮头”兑换奖品。

“抢到啦,好开心!”

码上看视频
古色古香的祠堂里,热腾腾的蒸气直往外冒,迈进门槛一瞧,烧水、炒饭、洗菜……大伙忙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八,也是永汉镇官田王屋村的“做棚”日。每年这一天,这一特色民俗活动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成为该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得力“助手”。
“做棚”是龙门县民间习俗节日,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村民搭起棚架来摆宴招待亲朋好友、做戏台演大戏。这一习俗在永汉、龙华、麻榨等镇从明末清初起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官田王屋村每年“做棚”都安排在有近500年历史的文佑王公祠前。晌午时分,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男女老幼近千人汇聚到祠堂门口,等待备受大家期盼的“抢炮头”环节到来。“抢炮头”又称“抢猪仔”,就是绑着彩礼的冲天炮点燃后射向天空,随即落下,人们乘机争抢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寓意全年顺利、好运、平安。
“嘣”地一声,“炮头”冲天而起,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飞向地面,村民们一路欢笑追炮抢炮。随着炮头落下,一群人一齐俯身抢拾。经过一番激烈角逐,随即而来的是兑换奖金奖品的激动时刻。“炮头”获得者打开“炮头”中夹带的纸条,根据内文所示兑换鸡、鹅、小猪以及现金红包等丰厚奖品。
当天活动吸引了许多广州、深圳、佛山和惠州其他县(区)的游客慕名前来。来自惠城区的游客费燕说,在城市里见不到这样的场面,民间文化的传承很重要,希望能一直保留下去。
“官田‘做棚’习俗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春节的延伸,极具地方特色。”官田王屋村主要负责人王阳兴介绍,现在,“做棚”成为了亲朋好友一年一次的聚会,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好平台,促进大家交流经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今年“做棚”规模比往年更热闹和隆重。大家对今年的生活、生产充满了信心,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红火。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