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镇竹园村黄老小组正月初二举行的接灯活动,龙华大鼓唱主角。
2月5日,龙华大鼓在2023年惠州多彩非遗闹元宵大巡游活动中,成为引人注目的表演项目。龙华大鼓流传于沙河一带,作为惠州地区颇具代表性的省级非遗项目,是博罗龙华镇民间原生态的打击乐表演艺术。龙华大鼓起源于明朝时期,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与整个博罗的鼓乐文化、民间文化,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龙华大鼓以鼓体巨大而著称,活动时需要一边由车推行,一边由鼓手锤击。大鼓高达1.5米,鼓面直径约0.8米,特殊的鼓体设计适合在户外或野外活动时敲打出雄壮的气势。在龙华大鼓的活动仪式中,“震鼓猎龙”“锣鼓贺灯”就是在野外举行的两大活动。
灯笼有“引龙回家”的意蕴
“震鼓猎龙一般选在正月新年的某一天,由村里的男丁将大鼓和铜锣运到野外的小山丘,等到约好的时辰开始敲锣打鼓,同时一路燃放鞭炮往回赶。”龙华大鼓的非遗传承人李满池介绍,“猎”在客家话中有“赶”的意思,“猎龙”就是到山上将龙当作牛马羊赶回去,锣鼓声起着驱赶作用。一般一个宗族如果一年来没有添男丁,就会组织猎龙活动。
据《博罗龙华陈孝女志》(以下简称《陈孝女志》)记载,从明朝开始,在春耕时节,官方会发起一场龙华陈孝女神像巡游活动,以及奉孝女神像到善政(今博罗湖镇围)、罗浮山六角坑等五处地方“攻激”龙潭进行祈雨。据《博罗县志》记载,清代也延续了这个活动,“县人求雨者,官必奉孝女以行”。
在博罗地区的很多村庄,正月之初都会前往各圩镇或陈孝女祠买灯,再接回宗祠中上灯,一路锣鼓声声、鞭炮不绝。贺灯活动中的灯笼,有着“引龙回家”的意蕴。
不少村庄保留“震鼓猎龙”活动
震鼓猎龙活动除了在龙华镇的很多村庄有保留之外,在横河镇花园村,湖镇镇湖镇围、塘下村、林屋村等地也都有相关仪式活动。这些村庄位于明朝博罗官员奉孝女神像前往“攻激”龙潭所路过的区域附近,可见猎龙与古代“攻激”龙潭活动有相同的生长土壤。
在博罗地区往龙潭地驱赶龙,最早应可追溯到《陈孝女志》中所记载“攻激”龙潭的事宜,即当地官员“请各甲师巫搭坛祈求雨泽,攻激各处龙潭”。横河镇花园村的猎龙活动地点,就在附近的白马山上,据说山上有一口山泉水井,该水井就与龙潭有关。《广东新语》提到,“龙听以角,谓之聋虫,故善惊。”博罗地区鼓乐出名的有横河大鼓、湖镇大鼓,与龙华大鼓相似的鼓体,配合群锣,对龙才能起到“攻激”或“驱赶”的效果。
龙华镇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潘国辉介绍,猎龙活动,从山头到山下进行击鼓、放鞭炮,一路把龙赶回家。塘下村把猎龙所走的山路称之为“龙脉”。在“龙脉”往返的仪式活动,雏形可见于《陈孝女志》记载的“攻激”龙潭。
“锣鼓贺灯”庆家族添丁
在龙华大鼓的户外大型活动中,最热闹的当属“锣鼓贺灯”。灯与丁谐音,参与贺灯的一般都是前一年里添了新男丁的宗族或家庭。在贺灯仪式上,在一年里有添新丁的家族,就会在正月之初前往圩镇或陈孝女祠买灯,再把灯接回宗祠上灯,一路鞭炮、锣鼓喧天。贺灯也是与猎龙一样,讲究路线的往返。贺灯的地方除了龙华镇,遍及博罗的其他地区,如湖镇圩、澜石圩、横河圩等圩镇均有附近的村庄前来买灯、接灯。
贺灯活动中,买到的灯笼都固定在缠绕着红带子的竹竿上。潘国辉介绍,“贺灯的竹竿有传宗接代的意义,将长期保存于‘灯头公’(买灯的人家)家中,越久越好,由父亲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竹在博罗的罗浮山地区有着特别的意义,《惠阳志》说到“笼葱竹产于罗浮,有鸾凤栖宿其上”,笼葱竹又名龙公竹,可见竹子在当地是龙的化身。猎龙活动中无形的龙,成为贺灯中有形的竹竿、灯笼,表演着地方版本的“引龙回家”。
今天龙华大鼓的贺灯、猎龙活动中,龙代表着村落的宗族力量,而古代祈雨活动的龙象征着整个农业国家风调雨顺的环境,原来两者是结合的。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镜明 通讯员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