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平潭走出“接二连三”发展新路径

2023年02月20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村民挖淮山。

村民挖淮山。

    村民请来挖土机挖淮山。

村民请来挖土机挖淮山。

不负好春光,采摘正当时。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淮山、粉葛的收获季节。在惠阳区平潭镇新圩村,慕名而来采摘、购买淮山、粉葛的游客不少。这个曾经因沙地、竹林遍布而面临温饱难解决的小村庄,如今正因特色农产品淮山、粉葛走出一条致富路。当地不断通过农业与食品加工业、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探索出新路子。

淮山农业公园启用,粉葛淮山销路不用愁

农田就是公园,公园就是农田。行走在淮山农业公园,一排排绿植爬满了支架,绿植的根部就是新圩村特色农作物——淮山、粉葛。田地里,有村民坐在小板凳上开挖,有村民请来挖土机帮忙,一根根粗壮结实的淮山、粉葛从沙土中露出来,大家小心地将它们拔出来,整齐地排在田间,等待最后打包。

平潭镇新圩村、鹤湖村和鹊地村地处西枝江支流畔,气候土壤资源得天独厚,种植的淮山笔直粗壮,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且肉色洁白、口感香糯。这里出产的粉葛松软无渣,透着一股清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新圩村村民刘国军说,村里主要是沙质土壤,沙地、竹林成片,在父辈、祖辈那些年代,种植传统农作物收成很低,一家人连温饱都成问题。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村里先后引进粉葛和淮山种植,淮山、粉葛成了村里主要农作物,也成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过去,卖这些农产品主要依靠采购商进村收购,压价、滞销是常态。自从2022年初淮山农业公园启用后,村民们便不再愁销路了。“我家种了7亩,一天挖两三百斤。自己接单自己卖,有多的就由村委会统一收购,放到游客服务中心去卖。”在地里忙活的村民刘瑞建说。

发发朋友圈,“晒晒”农特产,订单就来了。同时,村委会在淮山农业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大量收购村民的淮山、粉葛,一部分直接卖新鲜食材,其他的加工成粉丝、片状或粉状,包装好后售卖。此外,游客体验采摘需求也旺。

旧房变民宿,游客留下来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2021年,新圩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乡村发展道路,把淮山、粉葛作为主导产业,再结合销售、深加工、乡村旅游等,带动村民致富。

新圩村委会副主任黄海河介绍,全村种植淮山、粉葛面积约1500亩,年前淮山粉葛销售迎来一波旺季,无论是市民过年自家吃,还是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需求量都很大。如今,春回大地,正是踏春好时节,不少市民、游客青睐到乡村游玩,体验采摘乐趣,最近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淮山农业公园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农产品采摘,还可以玩沙池、淮山迷宫,打卡动物园、亲子游乐场等,同时尽享民宿和农家餐饮等配套服务。

“我们有一产的先天优势,近年来逐步完善了二产,打造了淮山农业公园,建成了淮山、粉葛深加工厂,同时不断丰富三产,增加内涵。”黄海河说,此外,结合新圩村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该村打造的13.14公里骑行绿道已部分(8公里)建成并对外开放。游客可以一边体验骑行之乐,一边欣赏山水之美,领略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成果。目前,新圩村正着手绿道收尾并进行堤围加固、内围美化等建设,还将把部分村民闲置旧房进行统筹改造,增建民宿,吸引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据了解,近年来,平潭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基础设施服务,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不断丰富内涵,串珠成链打造一条约20公里的“平潭稻乡田园风光示范带”,积极打造“生产在农户,基地在乡村,加工在乡镇,增收在农民”的乡村经济模式。该示范带涵盖平潭镇金星村、光辉村、平潭村、鹤湖村、新圩村、鹊地村6个村,覆盖人口1万余人。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