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社会福利院秉承“老人就是亲人”理念做好服务工作

用心用情守护“夕阳红”

2023年02月21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上门开展义诊。

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上门开展义诊。

走进惠州市社会福利院,四周青山环绕、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下,老人们悠闲散步;一楼的室内健身区,老人在打乒乓球……这和谐与宁静的美好时光,让人想到曹操的名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出则尽揽繁华,入则独享静谧,是这里给人的最大感受。地处市区繁华地带的市社会福利院,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为营造清幽的养老环境,背靠山林打造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据介绍,市社会福利院除安置财政供养人员外,还为社会长者提供自费托养、康复、教育等服务,并负责本地养老机构业务指导、培训、评估工作。

“有爱”的大家庭

省“五星级”养老机构

“环境很好,工作人员很亲切,来这里看的第一眼,我就和老伴说要在这养老,不知不觉住了七年。”回忆起当年和杨伯到福利院咨询养老服务时的场景,王阿姨记忆犹新。

“我了解到这里是民政局下属的公立养老机构,设有自费托养服务,正规有保障,因此特别放心。”86岁的杨伯说,七年来的居住体验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这里有很多杨伯夫妇这样的“夫妻档”,还有“闺蜜档”“亲家团”。在这里,他们结伴养老,自得其乐,在弹琴、舞蹈、书画、健身等活动中安享晚年。有时院里组织文艺节目,他们还组建歌舞团登台表演。

在长者生活区,一幅幅装裱好的书画作品增添了不少文艺气息,这些都是老人们的佳作,吴伯的作品也在其中。吴伯在一次散步时提及好久没有写过毛笔字,社工部得知后,组织开展书法兴趣小组活动,邀请吴伯参加。吴伯起初表示很久没写书法,年纪大了怕写不好,社工钟小莉坚持邀请吴伯到书画室尝试挥毫,最终吴伯敞开心扉加入书法兴趣小组。如今的吴伯每天坚持到书画室写一页毛笔字。

扶栏、防滑椅、一键呼叫系统电话、助行器……在市社会福利院,随处可见的是各种贴心细节,这里设施齐全,按照省一级标准设计,精心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市社会福利院社工部部长、中级社会工作师余佳在该院工作已有八个年头,她表示,为了让长者适应院内生活,社工会利用专业知识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服务,如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定期探视提供心理疏导等方式提供关爱,专业社工的介入让养老服务更具整体规划性、科学性和个性化。

据悉,市社会福利院2018年获评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目前院内有养老护理员近百名,他们受过专业的培训,为长者提供24小时贴心护理服务,包括为院内失能长者提供洗澡、翻身、拍背、协助进食、留置尿管护理、压疮预防等专业护理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是广东省“南粤家政”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依托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为社会养老服务行业输送大量专业护理人才。

有“医靠”的养老院

打造惠州养老服务新典范

“医生诊断是轻微脑出血,当时情况紧急,我也很慌乱,幸亏及时送医。”探访中,杨伯谈起妻子的一次脑出血的惊险抢救经历:有一天王阿姨在练歌时突发不适,手无法动弹,院内工作人员紧急处置,高效对接做好急救护理、病情监测和紧急转运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工作,让王阿姨转危为安。

争取抢救时间就是与生命赛跑。记者了解到,为搭建救治老人的快速转运通道,市社会福利院与市中心人民医院等大型医院均有高效联动合作。2019年,更是成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协助合作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实现转诊、转运的无缝对接,并定期有专科专家坐诊查房,长者养老更有坚实的“医靠”。

据悉,院内大部分为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大多数体弱且有慢性病。为构建近距离健康养老圈,该院2016年设立了医务室,可以保证老人一些小病、常见病的基本治疗和康复。为进一步满足老人医疗保健需求,2018年医务室升格为按一级医院标准建设的护理院,作为福利院的内设医疗机构。护理院设内科、外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临终关怀科等,有住院床位50张,开通医保直接结算。医护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定期查房,提供老人健康状况监测、医疗护理、康复促进、舒缓疗护等服务。这是该院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整合,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成功探索。

惠州提出,坚定擦亮惠民之州品牌,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品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养老护理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是市社会福利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惠州乃至全省示范性的医、养、乐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市社会福利院秉承“老人就是亲人”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养老行业发展新思路,让长者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乐享高品质晚年生活。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