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别样风采

——读《宛转环》

2023年02月2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宛转环》是青年作家慕明(本名顾从云,1988年生)的首部作品,收录了《铸梦》《涂色世界》等七部中、短篇小说,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奖、未来科幻大师奖等奖项。

慕明的作品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科幻小说不一定就要讲述异形、飞船、疯狂科学家和末世的场景、搏命的厮杀等情节,这些在慕明那里都没有,我们能找到的是:想象力、节奏感、跨领域的探索、广泛的阅读兴趣、文字诗意且精准,尤其是把艰深的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能力,科幻不再仅仅作为技术的支持,而是融入了小说创作的理念流程。

《铸梦》讲述鲁班第十代子孙公输平与秦朝贵族少年屈弗忌合力制作有意识有智慧会说会动的少女人偶的故事,《宛转环》化用了南柯梦、游园、须弥芥子等典故,明代少女茞儿因缘际会得来的一枚手环,出于逝世的名匠子冈之手,巧夺天工,以琢空之法现万千世界。两篇小说都有附记。《铸梦》指向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基于规则和机器学习;《宛转环》指向黎曼空间、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这些科学概念与古代笔记小说式的文学手法,以及作者流丽雅致的文笔的结合,带给读者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这两篇小说让我注意到了科幻小说的神话和古典文学血脉。世界从何来?人从何处来?人的意识是怎么回事?平行时空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的古人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且用瑰丽奇幻的作品去创造出各种旨在描绘人与宇宙关系的模式。慕明的故事新编把我们疏忽了的、看不见、听不到、不可言说,或想不到、难以想象、不可能的人物、事件和解决方案重新刻画出来,她促使我们从源头去思考这些亘古以来的大问题对人类存在的意义。

造物因与创造者相连而具有意义,同时造物与使用者的联系使得它对世界具有创造性的意义。《铸梦》的开头,描写昆仑仙境,绝地天通,人类祈求飞升。《宛转环》写少女入梦,在梦境的园林中游玩,两篇小说实质都在探讨时间和空间,以“梦”的方式,让人的意识脱离先天的囿制得以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可能就是慕明把自序定名为《从猿到神》,并且把自序作为叙事者在未来的在场演讲的原因吧。这个未来场景人为制造了“历史的回声”,当我们在2023年阅读该书时,在读到当下的情境时,仍然会产生一种被拉远的疏离感,仿佛站在未来回顾正在消逝的现在,而更可能注意到现在发生的一切在将来可能带来的后果。

慕明具有科技前沿的工作背景,她清晰地知道人力的有限和科技的双刃剑效应。这部小说集的其余篇章,主角都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是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分别涉及神经编码理论、光学与镜像学原理、三维立体成像、新媒体艺术、互联网语言程序。这些现代风格的作品,难能可贵的,依然保持着慕明的文学品味和诗意书写,以及她对传统与革新的关系的思考。《假手于人》穿插了老式竹编厂改制的故事;《涂色世界》的锚点是《奥德赛》里对大海颜色的形容;《谁能拥有月亮》,回到童年记忆里的乡村风景。

这部集子的所有作品,无一例外地,都在传达慕明的“时间”感。这些小说既各自成篇,又像“宛转环”一样,被时间的魔法串联在一起。慕明的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对“时间”的洞察力,并且利用“时间”构成了小说的张力。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