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东坡从广州乘船抵达了惠州,开启他的岭南之旅。那年他57岁。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合作。惠州太守詹范迎接苏东坡到来,并安排苏东坡一家住合江楼。得知消息的老百姓也扶老携幼来迎苏东坡。苏东坡觉得惠州仿佛梦中到过,虽然是秋天了,仍然感觉到惠州如春天般温暖,而且风土人情很好:“岭南万户皆春色”。
苏东坡在惠州旧友新朋一拨一拨,虽然远离中原,并无孤独的感觉。惠州太守詹范与博罗县令林抃三头两日请苏东坡去喝酒游玩。苏东坡并不要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和惠州老百姓打成一片,不久就“鸡犬识东坡”了。
苏东坡的朋友都知道他过去在江南等地救灾,成绩斐然;在密州灭蝗、为民请求减灾减税;在黄州时,组织成立了“育儿会”慈善机构,救养弃儿,也捐了“十千钱”;任职徐州时,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转任杭州知州时,他给全城制定并落实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还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而他在北归中原无望后,也不想在合江楼、嘉祐寺两地搬来搬去,像无家可归的游民,他要买地做屋,做惠州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确实是他的内心写照。他向归善县衙买到了白鹤峰(含古白鹤观地基)数亩地,准备择日动工。
绍圣三年(1096)三月,苏东坡开始在白鹤峰上盖房子。房屋上梁时,苏东坡作了《白鹤新居上梁文》:“东坡先生,南迁万里,侨寓三年。不起归欤之心,更作终焉之计。”苏东坡祸不单行,“白鹤新居”还没完工,王朝云得了一种瘟疫,在七月五日去世。苏东坡没有再娶,他相信“德不孤,必有邻”,他还有很多亲朋好友,能伴他度过风烛残年。心思爱妾,王朝云的倩影还是时时在他眼前浮起,有时进入他的梦乡。有一次,他梦见回到家的王朝云浑身湿漉漉的,询问之下,才知朝云过西湖时不小心跌落水里了。朝云落水,他想到了百姓过西湖不便。于是,他第二天找到太守詹范,商议在西湖建堤的事,詹范同意做这项为民的工程。多年以后,惠州的人们一直把西湖中的这条堤也叫“苏堤”。这是苏东坡的“仁德”。
苏东坡处处注意立德。他建议集资重修西枝江和东江上的竹桥,除了发动程之才、詹范等官员筹措经费外,还捐出了当年朝廷赏赐给他的犀带。苏东坡还写信给苏辙,请求他也捐助,最后苏辙夫人把以前内宫所赐的数千金钱都捐了出来。两桥建成后,万民庆贺,苏东坡诗记载:“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东坡的德政还有:把无主野坟的骸骨集中一起,重建一大冢埋葬;在城西修了一座放生池;大力推广在黄州使用过的插秧工具“秧马”,既减轻插秧人的疲劳,又提高插秧效率……广州瘟疫流行时,苏东坡写信给广州知州王古,建议他像自己当年在杭州一样集资创设公办医院。苏东坡还建议并帮助王古在广州建设自来水工程,让广州居民喝上了清甜的山泉自来水。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苏东坡的白鹤新居终于建成。从峰下拾级而上,穿过院子上台阶,迎面是高大的“德有邻堂”,堂名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堂的右面是书房,题名“思无邪斋”,出自《论语·为政》。堂名、书斋名表明苏东坡要立德、立言的夙愿。何止思无邪?苏东坡在惠州遇有瘴疾温邪流行时,还广为免费施药,救人生命遏制毒邪。
在汴京的章惇时刻都盯紧远在惠州的苏东坡,苏东坡的《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章惇看了恶狠狠地说:“子瞻尚尔快活耶!”他可以容许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不想让苏东坡得到好好的休息,又一下把苏东坡“送到”海南儋州。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白鹤新居落成才两个多月,苏东坡离开惠州,前往儋州。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逝世。苏东坡去世20多年后,宋高宗为其平反,特赠太师。又过了40多年,宋孝宗赵昚为元祐党人平了反。他非常喜欢苏东坡的诗文,下旨在全国搜求并出版发行了《苏轼诗文集》。《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苏东坡以其颠沛流离而立德为民的一生,证明了“德不孤,必有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