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千里送荔枝 路上到底有多难

马伯庸举行新作《长安的荔枝》分享会,与惠州读者互动

2023年03月26日惠州日报文化
字号:T|T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大家熟悉的诗句,但从岭南到长安,“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是如何达成的?”这一问题引发了不少人的遐想。3月19日,作家马伯庸亮相惠州市新华广场,在“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活动上,与惠州的读者一同展开想象。

“读历史一定要读出温度”

马伯庸一现身活动现场,顿时引起现场观众的欢呼。这位80后著名作家,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由其担任编剧的剧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和之前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等都是中国影视圈的顶级项目。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妃子笑”上。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将“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非常艰辛,但具体的细节却鲜为人知。《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耗时11天创作出来的作品,该书利用真实历史的大背景,讲述了唐朝的一个小官吏李善德,如何在官场和职场中挣扎求生,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故事。

马伯庸参考了古今历史学家的很多研究,用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描摹“千里送荔枝”这个古代物流的奇迹。小说人物的遭遇和惊险的情节,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让很多现代职场的“打工人”感受到仿佛穿越千年的共鸣和共情。他介绍,李善德虽然只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但往往是这些具体的“小事情”,身边的“小人物”,才能看出一个时代“具体的质感”。

分享会现场内容干货满满,马伯庸语言幽默诙谐,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许多年轻的观众都是他忠实的读者,关于读书和写作的提问一个接一个,马伯庸一一解读。

有读者希望他从自己的作品中推荐一部给中学生阅读,马伯庸首先推荐了《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展现出的是一种人民视角,教我们从小人物看到历史,对历史中的小人物怀有悲悯之心、怀有谅解之心、怀有同理之心,我觉得我们读历史一定要读出温度来,读出人的情绪。这比单独了解历史的过程更加重要。”

“‘惠州’这个名字,我惦记很久”

“我是第一次来惠州,但‘惠州’这个名字,我惦记很久了。”马伯庸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词让他对惠州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是东坡当年去过的地方”,尤其路过西湖的时候,他更有一种想下车去转转的冲动,看看东坡先生留下的印记。

马伯庸告诉记者,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先在各地采风的时候搜集素材,然后在某一天灵感迸发,突然提笔写就的。“走古人走过的地方,看他们看过的风景,更能透过作品读懂他们当时的感受。”马伯庸说,苏东坡在惠州的时候,正是他人生最微妙的时候。也是在惠州,苏东坡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怎样创作好“东坡寓惠”和“岭南荔枝”的故事?马伯庸认为东坡寓惠故事非常丰富,一定不能只写东坡和荔枝,而是要将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涯和他的整个生平联系起来,以东坡的人生成长和心态变化为坐标,来进行探讨。作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做的是讲好一个故事。“我们可以先放下这些责任感,专注于写好故事,当故事写得足够好,作品自然而然会破圈。你是惠州人,你对惠州的风土人情最熟悉,你想不写惠州都难。你写的东西,一定会有惠州的影子。你写得足够好,惠州的故事也会跟着你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马伯庸说。

谈及到有无可能到惠州采风,以惠州的素材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马伯庸表示“非常有可能”。“当惠州成为我个人的经历和阅历的一部分时,非常有可能成为我的灵感。”在惠州的众多文化素材中,他对东江文化一直很有兴趣。“东江文化于我而言很有新鲜感,同时,它和中国历史的传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