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背书吧。 陈依敏 摄
观背在哪儿?在全国百强县博罗。由博罗县城繁华的商业大街西行,在接近行政中心的地方,由闹市左转,就到了观背,一处城中村。
观背的入口,有一幅大型壁画叫《中国梦》,常常会引发游人的好奇:观背的中国梦怎样了?
那就往前走吧。你的脚下是平整的柏油路,路旁是树,是花,是农家的院墙,墙上也是琳琅满目的画,画的是春天,是丰收,是小桥流水,还有从古至今的知书达理、刚正不阿……
壁画里,金鱼在墙上欢快地游,桃花在墙上热烈地开,航天飞机在翱翔,饱学的儒生在谆谆教诲……还别说,蹒跚学步的小孩也能指着壁画,奶声奶气地读出“精忠报国”“忠孝节义”;三尺巷的故事,也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有户村民就学习古人,退出了十米宅基地,留下宽阔的过道,让车辆行人更好地走。
在观背行走,你会觉得一路都是风景,你会觉得观背就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画。
观背的美,美在古朴典雅。观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没有流光溢彩的霓虹,像穿上古装的小家碧玉,自有古朴的韵致。
你看,村南那座长长的石桥,古意盎然,八百多年了,还巍然屹立,承载着观背人的善良和前赴后继的精神。
当年的观背,河道宽阔,村民朱广生决定从河北岸建桥,可惜桥刚修好一半,广生就病倒了;他的好友李阿水接着从河南岸修建,终于建成了这座三十多米长的石桥,因为两人取材不同,桥面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石板,北面是红砂岩,南面是青石板,在桥中心无缝对接。这就是保宁桥的来历。
保宁桥旁还有一座道观,道观旁是一家古玩店,古物衬道观、衬古桥,也算是相映成趣。
观背的美,美在有浓浓的文化味。观背引来六十多家文化团体,六十多个曾经破旧的农家院华丽转身,变成了人才协会、美术家协会、志愿者协会、中医药协会、心理社……文人画家们心中有丘壑,把各自的院落装扮得各有千秋,却都幽雅别致;书吧、陶艺馆、文化部落,也在这里落地生根,从此文气氤氲,弦歌不辍;观背村的孩子们,就在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观背的美,还美在四季翠绿,花开不断。一丛丛翠竹,一墙墙绿萝,一条条花带,生意盎然;有户农家,大约主人很少在家吧,庭院寂寂,铁皮石斛摆满院落挂满了墙,随手就可摘取。这么贵重的药材,却并不怕小偷惦记。
观背有很多树,荔枝、龙眼和芒果,从各家院落探出头来,显示着岭南特有的风光;还有不少老树,香樟、萍婆、秋枫树,都是合抱之木呢,伫立在河道边、院落里。有家饭店,干脆取名叫老树私房菜,满院老树,郁郁葱葱。
农家院墙边、青青翠竹旁,有时会出现一畦畦菜地,让你感觉到画风一变,让你联想到观背的过去,几十年前,观背还是博罗的“菜篮子”呢;扑面而来的田野风,则让你涌起乡愁,回望故乡。
昔日的农家院,有的成了饭店、小吃店,有的则成了茶室、花店、特产店,但主人一律不吆喝,也不欺生宰客;买主卖主同样轻声细气,心平气和。
有些院落门扉紧闭,透过院墙,看得到庭院里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声声鸟鸣更衬出庭院的幽静;有些院落门扉常开,除了鲜花,还有一盆盆多肉;墙上的小纸条,温馨幽默而又无伤大雅,让你忍俊不禁。原来这就是“驴友之家”,差点让你当成家的地方。
观背是这样美,美成了文化旅游村,美成了小康村,美成了全国文明村;但观背太小了,不足半平方公里,让你很快就能回到入口,回到《中国梦》的壁画前。
这时,你也许会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观背这么小,小家碧玉还能成为大家闺秀吗?这,你得深信:观背人,正在擘画更美的蓝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