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产改”赋能产业工人成才成匠

2023年04月04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产业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有25.5万多家企业吸引集聚各类制造业工人队伍近百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工人约17万人、技能工人约62万人。实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我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推动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抓、往细处做,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职业发展、生活幸福铺设了“宽广跑道”。

工人在企业有提升空间有奔头

“今天的日子做梦也没想到,咱产业工人也能当经理。”在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席焊接技师白新涛正指导培训一线焊工。20多年前,中专毕业的他入职中建钢构,从最基础的电焊工做起,凭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路成长为班组长、工段段长、焊培中心主任。他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焊接比赛,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九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优秀焊工”“惠州市首席技师”“惠州市金牌工人”等荣誉。

白新涛不仅将自己的焊接技术锻炼得炉火纯青,还带出了一大批焊接技术人才,经他培训的焊工有近800人,成为公司焊接领域的中流砥柱。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焊接工段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8.5%以上,超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相继完成30多项技术改造创新项目,为公司节约直接生产成本600余万元。

从一线工人到部门负责人,白新涛的职业经历与他个人的勤奋有关,更与政府、企业长期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发展密不可分。这些年来,通过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项目,白新涛已在多年前取得了大专学历,现在正攻读在职本科。

“企业非常重视咱们产业工人的发展,不断给我们提供发展平台。”白新涛说,“现在还开办了校企合作定向班,每年都培养30名年轻的焊接技术工人,让咱的队伍更知识化、年轻化,每个工人都在这里有提升空间,有奔头。”

“产改”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

记者了解到,白新涛所在的中建钢构是我市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蔡良浩介绍,公司投产2年后,在分析工厂管理痛点时发现,一切的短板最终指向了人——产业工人存在着队伍数量不够、薪酬激励不足、职业发展不畅、能力建设不强等问题,适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公司制定了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技艺精湛、行业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工人队伍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产改”。

现在当工人还有前途吗?这是很多产业工人最关切的问题。针对此核心问题,中建钢构聚焦“发展有目标”,提出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同频共振。考级是技能工人等级提升的途径,公司加强考前培训、考后辅导,帮助产业工人加快职级晋升。近两年共认定技师36名、惠州市首席大师1名,转岗工艺、质量管理岗位48人,25人通过竞聘进入后备班长人才池,26名优秀产业工人成功转入项目生产管理,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公司还为产业工人搭建技能比武平台,每年举办一届“武林大会”全工种技能比武,累计156名技能尖兵被评为“杰出工匠”;积极承办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选派职工参加国家级、大湾区等技能大赛,40余人在各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公司还为职工搭建创新平台,现已建成省部级(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输出全国首条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等重大创新成果,助力车间工效提升。

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上,与职业院校签订中建钢构订单班培养协议,深化校企合作,为智能制造生产线输送了130名年轻化、知识化、成熟化技能工人。同时强化导师带徒,选聘36名劳模、技师、杰出工匠进入导师库,开展“一对一”传帮带,帮助新员工成长得快、成长得好,“95后”新一代产业工人游润东、胡运成迅速成长为智能制造班组班长。

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提升的同时,公司聚焦“收入有保障”,实现工效质量与薪资待遇的同步提升,“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打造百万年薪产业工人’的目标,在我们这里是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蔡良浩说,“产改”实施以来,公司产业工人的成长环境和上升路径不断优化,众多产业工人进入了成长成才的“快车道”,产业工人队伍数量迅速壮大,满足公司发展需求。

从不同层次为产业工人提供“宽广跑道”

发生在中建钢构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故事,是我市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缩影。

作为一项系统改革,“产改”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我市印发了《惠州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分工实施方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推动改革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全面铺开。去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意见》,先后推出“惠”聚优才——六大人才计划,尤其针对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推出“鹅城工匠”锻造行动、“首席技师”培育行动、“青年能手”储备行动,分别从不同层级提高产业工人地位、福祉,为培育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强化技能价值导向等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坚持素质上提升,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培养更多有技能、有发展、有地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我市制造业发展的规划,探索高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企业校区,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截至2022年,共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68个、校企(产学)合作企业1154个,16家重点企业纳入省新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储备库。推动市技工院校与我市重点名优企业、高端制造企业对接,共建一批“校企双制”示范项目,广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厂中校”“校中厂”等办学模式。全面开展系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围绕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求学圆梦行动”等重要项目,开展培训、考证、学历提升等服务。2022年获得补贴性技能培训的有25615人次,7000多人获得省教育厅1+X证书认定,711名一线职工获得提升学历补贴。

我市劳动和技能竞赛不断提档升级,工匠人才破土冒尖。依托技能大赛,形成横向驱动、纵向牵引、层层开展的网格体系,为我市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技能比拼和示范引领平台。2022年围绕石化、电子电路行业、重点工程项目、家政等领域联合开展75项技能竞赛,涵盖工种48个行业24个,促进竞赛标准与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91家,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学技术、强本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成果转化,有效激发了产业工人通过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潜能。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李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