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守护着生命中最后的尊严与美丽,让已经冰冷的身体以安详平和的状态和面容告别人世间。
这也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他们与其他职业工作者无异,是社会众多服务行业中的一种,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力做好服务工作。
他们就是遗体化妆师,主要工作是通过穿衣、梳头、化妆甚至整形,让逝者体面地离开,给亲友留下最后、最美好的印象,让逝者家属得到慰藉。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惠州市殡仪馆,采访3名遗体化妆师,倾听他们工作的心路历程和背后故事。
郑师傅(47岁,从业20年):
“逝者家属诉求往往不是漂亮,而是自然安详”
在市殡仪馆火化车间里,机器轰鸣作响,抽风机在“呼呼”声中快速运作,却常常盖不住人们生离死别的悲痛。
让亲人最后一程走得更为体面,是很多家属的心愿。因此,近年来,殡葬行业逐渐出现了为逝者化妆、整容的职业,书面上称为“入殓师”,现实生活中更多人称他们为“遗体化妆师”或是“遗体美容师”。
郑师傅是市殡仪馆最资深的遗体化妆师。27岁入行至今,已在殡仪馆工作20年时间。除入殓、火化等日常工作,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他,还成为了馆内唯一一位掌握整形技术的化妆师。
为自然死亡的人化妆,程序相对简单,与常人化妆差异不大——首先调配油彩作为底粉,帮助其恢复生机;再上腮红、口红,画眉毛、眼影,使逝者恢复气色;加上换衣、梳发,让逝者看起来体面而安详。
“意外死亡的人,如在车祸中离世,遗体往往毁坏严重,对家属心理冲击很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诉求。”郑师傅说,面对悲痛的亲属,要给予同理心,再慢慢劝导,提前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家属的诉求往往不是‘漂亮’,而是‘自然’和‘安详’。”
曾经,有一名50多岁的男子因车祸离世,被送到殡仪馆时,头部因粉碎性骨折,已难以认出本来的面目。悲痛万分的家属找到郑师傅,希望能通过遗体修复,让至亲走得体面一些。
“逝者的儿子跟我说,他父亲生前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他希望能在最后一程让父亲也体体面面地离开。”听到这里,郑师傅决定尽力尝试。他与家属开展沟通工作,详细了解逝者生前的个性,并拿到逝者生前照片。
做完沟通工作后,郑师傅充分利用他的医学专业知识,开始高难度恢复和美容工作。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整形和化妆工作后,这位父亲的面容恢复平静、安详。那一刻,儿子静静地看了父亲很久,只朝着郑师傅点了个头,许久都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郑师傅知道,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家属的认可,这就够了。
“家属提出的要求,能满足的我们都会尽量满足。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逝者,毕竟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化妆;对一些人来说,这甚至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化妆。”郑师傅说,让逝者走得体面而有尊严,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阿生(45岁,从业25年):
“虽然服务的是逝者,但其实也给予了生者慰藉”
“第一次接触到冰冷的遗体,我内心是有点抵触的。”25年前,年仅20岁、刚退伍的阿生被分配到市殡仪馆工作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终还是服从分配。
在老师傅手把手的“传帮带”下,阿生很快熟悉了为遗体化妆的各项程序。适应之后,阿生不再害怕面对遗体,却会担忧逝者家属的不理解。
为逝者化妆前,阿生一般都会先和逝者家属沟通,了解逝者生前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然后根据家属的要求,努力将逝者的遗容还原到如生前一般平和自然。“我们虽然服务的是逝者,但其实也给予了生者慰藉。”阿生说,让逝者体面地走完最后的旅程,也是一件温暖的事。
2020年,他的一位老同学因突发心梗过世。老同学的妻子知道阿生在殡仪馆工作,特意拜托他为丈夫好好化个妆,好让他帅气地走完最后一程。
阿生知道,这位同学生前很注重仪表,因此他尽心尽力为同学化妆,想要努力让他恢复生前的模样。化妆完成,同学家属表示认可,但阿生看着老同学,却不禁感叹“还是活着好(看)”。
正是看多了生离死别,也让阿生更加看淡得失,学会珍惜生活和身边的人,“生活嘛,不要过于勉强自己,多想好的,豁达点。”
小韩(23岁,从业1年9个月):
“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小韩是市殡仪馆火化车间里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个有着12人的火化车间里的两个女孩之一。
小韩的工作和车间里的同事一样,都是负责遗体防腐、穿衣、化妆、火化等工作任务。这份大多数同龄女孩都觉得“瘆人”的职业,在小韩看来“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刚开始,小韩也是怕的,尤其是面对非正常死亡、破损比较严重的遗体时。但在小韩眼里,大部分正常死亡的遗体看起来就像是“睡着了的人”一样,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在同事们看来,小韩的加入,不仅让这个“有点暮气”(指同事们年龄偏大)的车间有了朝气,还带来了一些工作上的创新。
车间同事多为男性,日常生活中几乎不用化妆品,车间里给遗体化妆用的化妆品品类和牌子也较少调整,小韩则会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推荐一些好用的、更适合的化妆品,“让逝者的遗容看起来更加自然些、安详些。”
在这个岗位上,小韩能够了解到很多逝者生前的故事,她会为投河自尽的女子感到不值,会为抱着丈夫遗体痛哭的妻子而动容,也会为夭折的幼儿叹息……
工作是工作,生活归生活。下班后的小韩,和普通女孩子一样,逛街、上网、购物、刷视频……她不否认,还是会有些人对这份工作有异样的眼光。不过,让她欣慰的是,父母以及大部分亲戚,都不反对她做这份工作。
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小韩说:“可能会换工种,但应该还是会在这个行业干。”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香金群 陈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