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儿增高针滥用存隐患

专家认为,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不可取,建议完善生长激素诊疗规范

2023年04月08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近年来,俗称“增高针”的生长激素药物在一些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群体中热度持续攀升,其滥用易引发多重风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多方暗访调查发现,一些民营医院利用家长“身高焦虑”进行营销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生长激素诊治不规范、生长激素滥用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等多重风险。

孩子不长个,家长陷入“身高焦虑”

重庆市民刘女士的儿子今年9岁,眼看着孩子没有“追”上同龄人的身高标准,刘女士感到格外焦虑。

近年来,有类似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对1万多名儿童家长的调查显示,近四成家长期望儿子身高在180cm以上;该中心另一项调查显示,在被家长期望身高达到175~179cm的男孩中,近八成遗传身高低于这一水平。去年一项针对1286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6.2%的受访者会在意自己孩子的身高达不到理想身高,其中24.6%的受访者非常在意。记者了解到,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等传统方式外,有部分家长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希望借助生长激素来给孩子增高。

近年来,一些地区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咨询身高问题的家庭占据较高比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高慧介绍,来院想增高的青少年儿童门诊接待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各项发育指标都正常,不属于生长激素治疗的范畴、不应干预。“生长激素是有适应症要求的治疗手段,不是想长高就可以使用。”朱高慧说。

记者近期暗访重庆市金童佳儿童医院、小米熊儿童医院以及重庆江北黄泥塝医院等多家民营医院发现,一些被公立医院医生“劝退”的家长们又转投于这些民营医院,生长激素药物在相关民营医院几乎给钱就能打。

重庆市金童佳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一位医生向记者介绍,该院档案室已放置了数千份增高儿童的资料。“三个月就能看到效果,生长激素对于90%以上的孩子都有效!”该医生表示,生长激素疗法已经用了十几年,没有所谓的后遗症和副作用,安全又高效,“效果好的小朋友增高10厘米以上都有可能。”

记者又以家长身份暗访了重庆市小米熊儿童医院。该院宣传资料写着“3至18岁只要检查有生长潜能,都可以增高。”记者在线向该院1名医生和1名医导进行咨询,对方均多次催促早日带孩子面诊,并说“不及时干预,孩子身高跟别人的差距就有可能越来越大。”医导称,该院能提供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站式”身高管理。

生长激素滥用或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多位公立医院内分泌科和骨科专家指出,生长激素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不能擅自扩大治疗范畴。如果给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容易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还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生长激素是用于治病的,而不是单纯‘改善’身高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公立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说,青少年儿童增高治疗尚存争议,是否存在不良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医学观察,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结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刘星告诉记者,门诊中发现一些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中有部分是接受过生长激素增高治疗的,两者之间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为骨骼在短时间内迅速发育,肌肉生长跟不上骨骼变长的速度,可能就把脊柱拉弯了。”

专家介绍,人体在每个生长阶段的动力是不同的。如在青春期,孩子的身高增长受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共同作用,这时如盲目使用生长激素,可能激发已有肿瘤的生长,加重代谢综合征进程,短期内能帮助孩子窜个头,但会失去此后持续长高的潜力。

营养科学搭配,保证孩子睡眠,引导孩子多运动

专家表示,生长激素对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效果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并不可取,建议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生长激素诊疗规范。有关部门宜将生长激素药物纳入重点监管范畴,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对个别机构将“增高针”当成神药推销的虚假宣传、误导宣传行为应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

目前临床上生长激素存在超范围使用、过度治疗等现象,有关部门宜推进生长激素规范化进程,通过出台诊疗规范和指南,明确生长激素使用情形和范围。受访专家介绍,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部门宜就儿童身高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宣传营养科学搭配、保证孩子睡眠、引导孩子多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科学的促生长方式。同时告知家长群体生长激素不当使用的副作用。

(记者张琴 谷训 周闻韬 周思宇)(据新华社)

返回报纸版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