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我想那南山便是我的故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时,脑海中总是涌起这些诗意的句子。听说,很多地方都有“南山”,而今天要说的是惠东的大南山。闲暇时候,总爱去南山走一走,看一看芦花,再看看南山下石壁潭清澈见底的流水,瞬间便可以忘却烦忧,心胸豁然开朗。确实,春天来一场南山之旅,体验真正意义上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健康又有趣的户外活动。
来南山,总爱流连在田坑古城。也许,南山是因为有田坑古城,才增加了一种神秘色彩。来南山,看流水,看禾穗,看鹅卵石,闻草香,来南山领略一番路边的风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县城进南山约半小时,田坑古城已翘首在望。一个半月形池塘静静地落在城门右侧,一条叮咚作响的小溪,仿若敲着时光的节奏,缓缓地从心田流过,时不时泛起的波光,一如它曾经的斑斓历史,在村落中若隐若现。
田坑古城从明末始建,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了以“大夫祠”和“进士第”为代表的四合院、近400间房厅规模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由外围的房屋和城墙、望楼合围而建,只设一个大门出入,城内建筑布局对称,如棋盘般有序,由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在房屋间交错。大夫宗祠和进士第等分布在古城左右部分,民居则集中分布在古城的右半部分。建筑群四周筑起坚固的城墙,7个两至三层高的望楼坐落城墙之内,称为“七星伴月”。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多样,镬耳山墙是广府风格,大部分木雕石雕是潮汕风格,整体布局则是客家风格。墙基、门框、石阶用红砂岩夯筑,带有明显的明代建筑印记。
从门楼大门跨入,纵横交错的城内巷道给人带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冲击。田坑村原是一大片较为平坦的丘陵地,居住着马氏子孙。明末清初,陈氏迁入,繁衍兴盛,逐渐成为田坑的大姓。田坑城便是陈氏所建。陈氏祖先因躲避战乱,由南雄珠玑巷迁入这里,成为陈氏入惠始祖。
2009年,田坑古城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古村落”。史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陈氏十世裔孙赞琰、赞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并完善四周城墙。二城门是进入田坑城门后的另一道城门,相传是马氏族人所建,相比田坑城门,二城门的年代更为久远。门楼上有一个小庙,供奉的是谭公神像。据陈氏族谱记载,自明末期至清代中期,他们家族八代为官。从第7代至11代中出现了10个“大夫”,其中入清后得“大夫”称号的有9人。大举营造田坑城的九世祖奉政大夫宁斋公,便是人称百万的陈大绩、大名鼎鼎的陈百万。据《惠州府志》记载,惠州在雍正至乾隆年间闹过几次饥荒,他多次拿出粮食救济灾民;1758年发生大饥荒时,他发现家中没有余粮之后,竟然还到远方采购粮食赈济乡人。他的乐善好施,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的知县陈哲对此大为赞赏,表彰他“尚义先声”,他的大名由此得来。而笔精墨妙的陈耀东是陈百万的侄孙。他可以说是陈氏家族众多大夫中官运最为亨通的一位。陈耀东还是田坑陈氏录入新版《惠州县志》人物传中唯一一位大夫。
田坑每年的谭公诞辰也是十分隆重。一连几天,田坑都会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村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村里会请来戏班唱戏,连唱几天,村人和亲友都会来参加活动,场面非常壮观。旧时习俗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今虽然没有往日繁华,可田坑却仍然春意盎然、炊烟袅袅,潺潺流水奏起时代的流行曲。
春光如此美,春天就来一趟南山之旅,呼吸草木清香,品尝一顿古城边上石壁潭村勤劳女性用柴火烹饪的佳肴,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人生高级的享受。
回程中经过八角亭,得知八角亭就是报恩亭,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啊,我们从出生起就带着感恩而来——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我想,这里的感恩一定更深邃绵远,就像春天,有花开,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