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时有发生,形式各样的诈骗“套路”让一些老年人防不胜防,频频中招,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要注意避免掉入“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套路”诈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谨防“代理退保”陷阱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后,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动老年人退保并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仅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
“过犹豫期退保不仅会面临经济损失,还会失去原有的保险权益,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被保险人将无法及时获得各项保障。消费者退保后再想投保,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我市保险公司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一般来说,投保同一种险种,被保险人的年龄越大,缴费标准越高;此外,多数寿险的最高投保年龄为60周岁。老年人根据自身状况,谨慎考虑是否要退保,尤其要注意“退旧投新”的诱导,不仅可能多缴保费,还很可能因身体状况的变化或超过规定的年龄而被拒保,从而失去获得保险保障的权利。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老年消费者,不信“偏门”不贪“小利”,提高警惕防诈骗。一方面不信“偏门”,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和渠道;不贪“小利”,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识,从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谨防“以房养老”陷阱
“名下房产抵押半年,每个月能拿到10%的超高利息,到期能轻易赎回”……听起来稳赚不赔的“以房养老”,却容易让你“老无所居”。近年来,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获取资金后挪作他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以房养老”骗局的老人往往是钱房两空。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正规“以房养老”是国家施行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来说,就是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不法分子宣称的“以房养老”只是假借国家政策之名行诈骗钱财之实,老年人要从正规途径了解以房养老政策,千万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避免落入陷阱。
谨防“投资理财”陷阱
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旗号,通过虚构投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进行诈骗。不法分子首先鼓动老年人“小额投资”,然后按时“高额返利”,进而诱使老年人追加投资金额,一旦收到大额资金便卷款跑路。记者从我市多家银行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银行网点堵截过多起针对老年客户的电信诈骗,其中不少涉及投资理财类诈骗。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老年消费者,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有风险”,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受“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并对投资项目多方查证,谨慎对待。
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也建议,老年人应增强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遇此类事要多与子女协商,多听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的建议;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如果不幸受骗,应立即拨打110电话向警方报案并配合提供证据,减轻损失。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