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技巧颇多。《论语》中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抱着实事求是的心态去学习才是真正的智慧。宋代大儒朱熹读书则讲究“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这便是在强调读书时必须要专心致志。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一些“另类”的读书方法。
对于很多古人来说,照明是个大问题。古人用的烛灯,主要有两种,即蜡烛和油灯。不过,用这两种方式照明都不便宜。比如油灯,其燃料是动物油脂,成本非常高。蜡烛也属于一种奢侈品,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蜡烛曾是一种稀缺的贡品。普通老百姓的确很难消费得起油灯或者蜡烛。因此,古人夜晚读书难免需要“借光”。
比如人们熟悉的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和匡衡一样被照明问题困扰的还有东晋的名士车胤。车胤同样热爱学习,家境也同样贫困,但车胤想出了一个新办法:在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发现草丛里有许多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于是灵机一动,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入白绢制成的袋子里,利用萤火虫的光来读书学习。
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小时候读书则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买不起笔墨,欧阳修只能拿着荻秆在地上练习写字。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刻苦读书法。战国时期的谋略家苏秦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曾跑到秦国想大展宏图,结果秦惠文王对他的学问和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苏秦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家人都不正眼看他。苏秦大受刺激,从此发奋读书,夜里犯困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打瞌睡。后来,苏秦终于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此外,古人读书还有一种“特殊技能”——不求甚解。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特别喜欢读书,但他读书就有一项特别的技能:不求甚解。一是他从来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更不会在每个字句上过分下功夫探究。这自然不是陶渊明学习不认真,二是他读书只求理解作者的精要,他自己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陆九渊也表示: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楚,不懂的地方先放过,不必太纠结,把整本书通读后可能就会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其实,无论是不求甚解还是独观大略,都并非漫不经心的消遣,而是一种阅读策略。人们在阅读时先把书本或者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拘泥,继续往下读,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而且在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地将自己的思绪带入到字里行间去,这往往是更加需要专心的。
古人的读书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勤奋、刻苦以及专心等基本功。只要愿意勤奋刻苦去钻研,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雨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