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古琴文化兴起

2023年04月23日惠州日报文化惠州
字号:T|T

近日,在惠州市博物馆举办的古琴文化知识讲座活动上,惠州市古琴学会副会长陈敦斋将收藏的《予所岩碑记》拓片转捐赠给惠州市博物馆。

《予所岩碑记》在惠州黄龙古观出土被发现,为明代著名学者广东南海人庞嵩先生立于惠州罗浮山“予所岩”。该碑由艺术家曹晖先生拓得3份,陈敦斋转捐赠给市博物馆的版本即为其中一份。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该拓片对研究惠州市阳明心学和惠州古琴文化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藉琴以为节性和情之具”

《予所岩碑记》特别记载了阳明心学传人庞嵩在罗浮山讲学的事情:“常与徐子邦仕辈讲学对琴于此”。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庞嵩来到惠州罗浮山讲学,门生特地为他建讲学场所,“予所岩”即当时所立。当时庞嵩对惠州徐邦仕等当地的生员进行讲学,古琴正为音乐必修内容。

庞嵩作为阳明心学的传人,在罗浮山讲学时选择古琴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以惠州当地生员群体为切磋琴艺的对象,庞嵩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文人群体,这与“不以言语文字为工”“多藉琴以为节性和情之具”的观念息息相关。

将琴作为“敦崇教化”工具

从庞嵩早年的教育经历可以知道,王阳明是其与陈白沙思想的中介,其音乐思想也有受到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提到,弹琴是“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手段,王阳明强调音乐审美不但可让学生的内心“入于中和”,也让学生的外部行为符合国家礼仪,从而达到“化民善俗”“于风化有益”的效果。王阳明把音乐受众更扩及平民百姓,“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

明朝时期正是通俗音乐盛行期,王阳明认为“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提高了戏曲的地位,这等同于他并不把民间音乐排斥在外。庞嵩在惠州专注古琴教学,也开了他“敦崇教化”“以变夷俗”的端绪,有意识地传承王阳明“化民善俗”的音乐观。

“共听沧浪曲,知尔百口安”,沧浪曲即沧浪歌,是古代民歌代表,庞嵩在《宿安口》一诗中流露出他通过民歌、民俗音乐了解风化、教化。

罗浮山作为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山歌尤为盛行。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在博罗“月夜男女聚歌野外为乐,自古昔然”。当庞嵩进入罗浮山讲学,不能不对博罗当地的民歌或客家山歌有所关切。

在惠州民歌或客家山歌中,“驳山歌”是主要形式。“驳”,惠州话有“驳接”之意,即跟着对方唱的山歌连接自己的山歌。庞嵩与生对琴的形式切合了当地民间风气,更容易为惠州学子所接受。庞嵩在罗浮山讲学时,从游者云集,与他灵活变通教学、教化形式有关。

古琴推广助推文化惠民

庞嵩是古琴普罗化的探索者,他让古琴大胆接纳客家山歌的形式,更好走向民众。庞嵩故友翟宗鲁与得意门生叶春及,让儒家教义更好为惠州民众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继承,比如他们都大力发展了龙华陈孝女文化,积极推动孝女形象的塑造。

《予所岩碑记》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惠州阳明心学的文化探索,已融为惠州文脉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古琴逐渐回归大众视野,而惠州对古琴的热爱尤其给我印象深刻。”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如是说。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马杰2021年来惠表演时,也特别点赞了惠州的古琴文化氛围和底蕴。

今天的惠州,古琴走出了书斋或文人集会,走入公共视野,走入民间节日。在新春、元宵、清明、重阳佳节等民间节日,古琴表演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为惠州火热的文旅市场注入了一份活力。

2023年1月23日,岭南书院·丰湖书院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中的赏乐专场,古琴隆重出场;2月5日“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元宵系列文化活动之游园雅集”活动中,也看到了古琴节目的身影。古琴不再小众化,再一次与民俗文化走在了一起,让市民感受到了时和年丰的年节气氛。

4月13日,市博物馆与惠州市古琴学会联合举办古琴名家李家安的古琴文化知识讲座,吸引了一百多位市民朋友的参与。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古琴文化从小众化走向社会大众,更好地推动了以文化人、文化惠民。

惠州日报记者曾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