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统筹资源配置强化要素精准供给

以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月2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风景优美。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通讯员宋继进 摄

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风景优美。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通讯员宋继进 摄

2023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地球日自设立以来,每一年的主题宣传活动都在为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而不懈努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是我市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惠州始终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全市自然资源部门统筹资源要素精准供给,以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为导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自然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水平,加强土地整治及生态修复,严格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自然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绿色生态优势

天蓝、水清、树绿、土净,这是鸟瞰考洲洋蜿蜒曲折的海岸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词。鹭鸟齐飞归巢、虾蟹往来觅食,一片片整齐茂密的红树林如“海岸卫士”般驻守着考洲洋沿岸,时刻发挥着防风御浪、净化水质的作用,滋养着滩涂湿地生物,为候鸟迁徙栖息提供“加油站”。

作为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有着“第一道海岸防线”的美誉。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在我市重点实施的海湾整治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中,惠东县考洲洋美丽海湾建设便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积极推动红树林种植工作,2019年至2021年,申请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9500万元,在惠东平海内港、范和港以及考洲洋等地开展红树林营造工作,累计营造红树林面积约2804亩,提前超额完成省厅下达我市的红树林营造任务。同时,期满一年管护的新增红树林面积通过了省厅核查,下达我市207.6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如今,惠州海岸生态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大面积红树林种植让海洋生物的和谐生态美景重现。同时,通过海洋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群众赞赏的网红景点和观鸟胜地。

“通过实施红树林修复营造,惠东考洲洋地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乡村振兴发展,也成为了惠州市新的生态名片之一。”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大力推进考洲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对考洲洋已有红树林修复区开展生态修复;通过科学现状调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对未成林地及疏林地进行修复,清除外来物种海桑,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与功能状态,从而保障红树林海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以红树林为主题的生态科普宣传,打造“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红树林种植是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加快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

不只是海洋生态修复,我市还加快推进绿色矿山治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去年,全市推进矿山石场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65公顷,今年底前将实现持证在采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完成拆旧复垦项目验收面积133.3486亩,在系统立项备案1326.074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规划引领资源配置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地、矿、海等自然资源,这也是我市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但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合理有序的开发资源,则需要作好规划,统筹配置。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提升用地效率,同时严格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在顶层设计上,当前我市正推进《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通过组织召开各类工作协调会49次,完成18个专题研究评审,目前已完成水资源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编制工作,形成了“1+4+22+1”成果体系。

“我们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和划定规则,科学划定了‘三区三线’,全面厘清了城市各类型要素底数。”该负责人介绍,通过优化城市“三区三线”空间布局,目前全市共划定耕地保护目标132.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19.33万亩;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052.83平方公里;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102.72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1391.43平方公里,为城市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规划引领下,我市的资源要素逐步向工业倾斜,支撑产业项目高效发展。

“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不断强化用地指标要素保障,做到好项目应保尽保。”该负责人介绍,惠州正不断提升空间服务保障效率,深化土地供应体系改革,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近三年惠州安排使用的3.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其中2.53万亩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占比79.7%。

在用地规模方面,我市积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统筹保障“3+7”产业园区的用地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市自然资源局将“3+7”产业园区范围内183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空间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优化“3+7”产业园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保障园区建设空间更加集中连片;科学划定工业控制线,划设354平方公里用于保障工业项目用地。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我市大力挖潜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特别是存量工业用地,统筹推进“三旧”改造、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各类土地利用效率。

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

春耕春播正当时,不负春光不误农。今年3月中旬,在惠城区横沥镇横星村2000亩连片高标准农田上,几十台拖拉机、插秧机和翻耕机等共同启动,拉开了惠州全市春耕序幕。

得益于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实施的垦造水田项目,我市大批荒地化身成规模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农田耕作条件、提高粮食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不但夯实了城市的粮食安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据惠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市拥有耕地面积数91372.14公顷,结合城市人口基数,以及产业和人口流入势头,耕地面积占比小、人均较低的情况仍然存在。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惠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大力推进垦造水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不断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产能有保障,足额足量完成耕地保护各项目标任务,连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保护耕地,要严格抓好自然资源执法监督。该负责人表示,全市自然资源部门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卫片执法检查的力度、强度、硬度,充分运用好“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土地执法动态监测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去年,按照“硬起来、严起来、快起来”要求,市自然资源局将土地卫片执法与“两违”整治有机结合,出台“增违挂钩”细化实施方案,创新建立违法用地与经济补偿挂钩的责任机制。同时,谋划耕地恢复,认真分析和研判耕地流出、耕地“进出平衡”等需求,出台《2021—2023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方案》,制定耕地恢复计划,精准分解到各县(区),保障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

垦造水田既是落实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保障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去年全市组织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全面落实省下达的2022年垦造水田任务,立项垦造水田项目17个5952亩,大幅超过1600亩的年度任务数。

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新增耕地指标规模将有效解决占补平衡问题。去年,全市共完成12个项目3688亩水田指标报备入库,指标分为省级1660亩、市级184亩、县级1844亩,保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实水田占补平衡。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做好垦造水田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以“零容忍”遏制新增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依法从严打击违法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马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