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婷婷(左)指导市民用手机办理业务。 张宇帆(左)为村民解难题。 欧世涛(左)走访群众。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博罗县公安局,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头顶警徽、身穿警服、心怀警心,点亮着平安博罗的万家灯火,追寻着属于当代青年的奋斗人生。他们用敬业和奉献诠释着青春的意义,凝聚起博罗公安青年民警的责任与担当。在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3位不同岗位博罗“90后”青年民警的奋斗故事。
林婷婷
从业务小白到“放管服”多面手
“这我去协调,功能还能再完善一下,要更方便群众操作。”在博罗县公安局行政审批协调专班,民警林婷婷正和同事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升级“惠户政”功能。作为全省数字政府建设优秀应用案例,博罗公安研发的“惠户政”应用目前已成为“一地创新,全市推广”的典型范例。而这背后,是行政审批协调专班集体的辛勤付出,其中,项目的业务骨干林婷婷更是功不可没。
无论是设备故障、系统瘫痪还是业务对接,林婷婷总能应对自如,同事们都习惯了“有事找婷婷”。但其实,林婷婷原本也是个“外行”。从最初的监所民警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班骨干,再到现在的政务服务改革小能手,林婷婷的每一次工作变动,都能迅速转变工作模式,进入实战状态,让自己从一名“小白”成长为业务多面手。
公安政务业务关系千家万户。在去年博罗实施“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年”行动中,博罗公安成立行政审批协调专班,推进公安“放管服”工作。“外行人”林婷婷努力学习业务,积极与各警种对接协调,与同事们分工合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厅改造、“双面屏”超级柜台设备的对接调试及七大警种195项业务的进驻,在全县各部门中率先完成了“大厅之外无审批”,打造了全市进驻警种最全、事项最多的公安政务服务大厅,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去年,博罗公安打造公安便民数字化项目“惠户政”。面对这个全省的创新项目,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林婷婷和同事迎难而上,一次次需求调研,一遍遍推翻重来,“惠户政”1.0版终于“破壳而出”,成为全省率先对接省数字空间的公安户政业务,实现了高频户政业务“免证办、自助办、随时办”。
为优化群众授权调用电子证照方式,林婷婷泡在大厅手把手教群众线上申办业务,并将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归纳整理,仔细分析研判,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将自己磨练成“解题高手”。如今,“惠户政”2.0版已全新亮相,功能日益完善,成为全市公安利用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样板。
欧世涛
当好村民“守护者”,化作反诈“宣传墙”
走街串巷例行巡逻,入户宣传反诈知识,耐心调解邻里纠纷……在博罗县湖镇镇光辉村,有一抹“警察蓝”总是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为村民看得见的“安全感”,那便是驻村民警欧世涛。
2018年,从警校毕业的欧世涛如愿穿上警服。在新作塘村驻村期间,他主导发动村委治安力量,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联防队伍,常态化对村内行业场所进行检查,全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去年3月,表现优异的欧世涛开始担任光辉村驻村民警。光辉村属于城乡接合部,村内大多是租户,人员流动大,社会治安形势复杂,是民警眼中的“难管地段”。面对新挑战的欧世涛丝毫没有怯场,主动下沉村(居),了解基本情况,思索治理良方。他与结对共建小组合力加强对光辉村夜间经济活跃地带的巡逻与治理,在村里大力推广“粤居码”,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数据,为光辉村打牢“智治”基础。
“@湖镇所欧世涛,我们店里有个顾客总是衣衫不整,过来躺着,能帮忙处理一下吗……”在湖镇警民群聊群里,大到各种警情,小到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村民都喜欢向欧世涛寻求帮助。只要手机一响,无论多晚欧世涛都会及时回应群众需求。
除了当好村民的“守护者”,欧世涛还将自己变成一面“宣传墙”,积极走村入户为村民讲解当前诈骗手段、特点,在厂区、企业开展反诈骗宣传讲座、张贴海报,全力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识和识骗能力。
“我一直在思考驻村工作如何提质增效,更好地履行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的使命。”在欧世涛看来,驻村民警的工作不仅让自己成长,更是提供了一个直接为民服务的平台,“能够得到村民的点赞,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张宇帆
进“百家门”交“百姓心”,当村民信赖的家人
“帆仔,又来村里巡逻啦……”在罗阳街道虾塱村,有一位“帆仔”备受村民喜爱,他就是驻村民警张宇帆。
驻村工作伊始,如何贴近工作需要、满足百姓需求,便成了张宇帆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尽快摸清辖区情况,每天一大早,他就带着笔记本和自己的名片,进“百家门”、交“百姓心”。
“走访不光是聊家常,还要为村民解难题。”张宇帆说,虾塱村辖区有不少留守老人,对于如何更新户口身份证、办理居住证、办理无犯罪证明等十分陌生。他便借助走访契机,耐心地为村民解答、手把手教学。在走访中,张宇帆发现村内监控存在死角,于是便立马向上级部门反映,“监控很重要,不仅在案件发生时提供线索、证据,最主要是平时能起到威慑作用。”如今,虾塱村监控死角已被覆盖,村民平安更有保障。
虾塱村的警情90%以上为矛盾纠纷,每次村民有纠纷,张宇帆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让“矛盾不出村”。对于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张宇帆的解决门道就是以情理相融的方法,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去年10月,村民聂某与其叔叔发生口角被打伤。张宇帆与村干部通过走访了解到双方矛盾根源是家中宅基地分配问题。为化解双方积怨,张宇帆协调各方,一方面公平公正地处理打人事件,明确责任、协商赔偿;另一方面找来村干部、驻村司法顾问、宗族长辈等,对两家一直争执的宅基地分配问题进行分析调解。最终,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书。
如今在虾塱村,“有事找帆仔”已成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口头禅”。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张宇帆发现,村民咨询的问题中常有涉及法律知识,常常让他自己也“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便开始自学法律知识,进行“自我升级”,以更好地服务村民。如今,他成为了村里的小小“法律顾问”。
“把村民当成家人,把村民的事儿当成家事儿”这是张宇帆的工作初心。“村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对我的信任,把每一件小事办好,就是我作为一名村警工作的意义。”张宇帆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侯婉怡 特约通讯员张志新 通讯员雷阿卉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