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码上看全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念兹在兹,多次到高校考察调研,多次同青年代表座谈、与青年通信,对青年寄予厚望。
新时代青年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追逐梦想。
科技小院里练就兴农大本领
【总书记的嘱托】“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今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
【青春故事】“总书记的回信,充满了对我们的鼓励和期望,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的决心。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一定扎根基层,用知识和技术服务农民。”吴依曼激动地说。
今年25岁的吴依曼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吴依曼的学业主要在河北省曲周县王庄村完成。
“这几天都泡在农田里。”吴依曼“五一”没有休息,除了日常的学习和研究,她每天都要去村外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指导种粮大户用无人机进行田管作业。
眼下正是北方小麦生长黄金期,吴依曼和几个研究生同学天天忙着进行农田管理。吴依曼说,前段时间出现了连续降雨,雨后田间湿度大,很容易出现病虫害,如果疏于管理,粮食产量就会受影响。
今年67岁的村民王怀臣说,他家有9亩小麦在研究生的试验田里,庄稼什么时候浇水、该施什么肥、怎么喷药,都按照科技小院学生们的建议来做,省肥省水还高产。
吴依曼所在的科技小院在曲周县有5块试验田,设置了20多个监测点,这些都是做研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课堂。他们利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诊断苗情,使用农化服务工具箱检测土壤墒情和各种元素含量,向农户精准推荐施肥时间和施肥量。
随着小麦进入扬花期,她的工作量倍增。“一天半跑了20多个村,现在下地干活,也算是个‘老把式’了。”去年,她指导的麦田每亩增产200多斤。
考上了大都市的高校,却要到农村“读研”,近两年的历练,让吴依曼加深了理解。牢记嘱托,扎根基层。她立志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把青春奉献给农业,把论文写在广阔田野上,我无怨无悔。”
奔赴科技强国的“未来之约”
【总书记的嘱托】“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青春故事】阳光正好,绿荫满园,5月初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春意正浓。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90后”副研究员王孟祺却无心窗外风景,全神贯注地测量和记录。
毫米大小的芯片,被小心翼翼放在检测台上,他眼睛紧盯着关键读数。电子数据轻轻跃动,一颗紧悬着的心瞬间落地。“通过,性能合格!”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些,又马上开始下一次检测。
王孟祺检测的钻石传感器是量子精密测量的核心器件。多年前,由于不掌握制备工艺链,许多相关的量子高端仪器都需要“借”和“买”。在杜江峰院士的带领下,一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团队决心从零起步,独立攻关、自主制造。
原始创新,几乎处处有技术“拦路虎”。“制备钻石传感器需要的离子注入能量必须小于5千电子伏,而当时国内几乎找不到满足条件的设备。”那时,刚进入实验室读博的王孟祺负责器件制备和测试。他和同伴不知翻阅了多少资料、尝试了多少方法,最终试出一款农业育种设备满足设计要求。他们又从相机快门上找到灵感,给设备加装机械快门,以精准控制离子注入剂量。
试验、失败、再试验……历时3年,王孟祺和团队终于实现国内钻石传感器制备的从“无”到“有”。
掌握钻石传感器全链条制备工艺,研制出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研发出国际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解决了“传统工艺技术色心制造精度不足”国际性难题……一个个目标在这间实验室实现,更多志向远大的青年科研人员“闯入”量子世界。
牢记嘱托,敢于超越。实验室成员正瞄准更高目标,要实现从“有”到“优”的突破。王孟祺也更加笃定、自信:“探索量子科技‘无人区’、为科技强国作贡献,是我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