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在惠州的传播

2023年05月08日惠州日报文化惠州
字号:T|T
    惠东巽寮第九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英歌舞表演节目火出圈。

惠东巽寮第九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英歌舞表演节目火出圈。

4月26日,在惠东巽寮第九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英歌舞表演节目火出圈了。英歌舞流行于粤东地区沿海一带,在当地妈祖庙的节庆活动中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在惠州受到热烈欢迎,除了两地的妈祖节日以及地缘关系,还缘于它与惠州之间的新故事与老故事。

英歌舞起源于《水浒传》

这次火出圈的英歌舞队伍来自普宁新池内,负责该舞队的领队李俊茂介绍,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过程。英歌队常以36人为演出队伍编制,当地也有72人的演出队伍编制,对应《水浒传》中的人物。

根据在惠州罗浮山修道的葛洪《抱朴子》记载,天罡是指北斗柄的三颗星。在道教传说中,北斗星丛中有36天罡星和72地煞星,每个星住着一个天神。在明清道教画像里,天罡、地煞大都是慈眉善目的老神仙。天罡作为与“八月麦生”相关的星辰,葛洪在《抱朴子》进一步指出天罡星与驱疫术相关。关于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传说逐渐被民间所关注,并与傩舞结合成英歌舞的雏形,满足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从秧歌舞发展而来

古人认为水涝是阴气过盛,旱灾是阳气过盛,所以傩舞在适当的时节进行禳阳气或禳阴气,祈求风调雨顺。随着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文化元素加入,傩舞的队伍有了36人、72人的编制,傩舞表演者扮演着天罡星或地煞星,表演一种驱疫气的仪式。与农事的结合,傩舞发展出秧歌舞。《潮汕民俗大典》提到了英歌舞的起源,有一种就是从秧歌舞发展而来,这刚好印证了英歌舞与农业习俗的关系很密切。

傩舞表演者在表演时以皮革为面具。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认为,这一假面具与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接近。英歌舞的表演者需画脸谱出场,这一种脸谱与傩舞的面具很相似,《潮汕民俗大典》因此认为它是由古代傩舞演变而来。

与傩舞、农业习俗关系密切

傩舞队伍中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丑角形象,在《水浒传》开篇第一章。故事中,这些魔王从被洪太尉放走后,成为出身卑贱的梁山108将,是对傩舞队伍中“帅百隶而时难”的写照。

市面上流行版本的《水浒传》中,梁山108将发起了农民起义,与统治王朝抗争,最后又被朝廷招安。惠州水浒图书馆创办人洪福指出,“梅氏《古本水浒传》,梁山好汉不受招安,是水浒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水浒传》存在一个招安的版本,和一个抗争到底的版本,正符合傩舞驱鬼逐疫、祭祀功能。《水浒传》与傩舞、农业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洪福的水浒情结很浓,2002年他来到惠州,开始有意识地在地摊、二手书书店收集有关《水浒传》的旧书。日积月累,他收藏水浒书籍多达一万多本,2018年在惠州水口创办了水浒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阅读。2022年,水浒图书馆所在地被评为惠州市最美“惠享文化空间”。今年4月23日至5月3日,惠城区图书馆主办“家有藏书抵万金 水浒系列藏书展”,水浒图书馆成为该展的出品单位,负责提供作为展品的书籍,其中有多套《水浒传》珍贵孤本。

洪福除了作为一名水浒图书的藏书家,还是水浒文化的研究者。他在整理撰写有关《水浒传》在广东省的历史足迹时,发现了英歌舞与《水浒传》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它们的源头之一为道教文化。同时他还从《水浒传》中提取了“36”与“72”两个富有道教文化意义的数字,创办了36位惠州名人主题书展与72位华夏好少年的主题书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