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激活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红色引擎”

“结对子”共谋发展 “重点村”变身示范村

2023年05月1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这里扩修了村道、新建了文化广场,良好的生态加上优美的村容村貌,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飘香十里,食味大良”的美名渐渐远扬。

这里正在建设一座体系完整的“乡村综治中心”,让村民诉求化解在本村,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服务于民……

随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惠城区汝湖镇大良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

与大良村一样,在我市组织系统和政法系统与全市134个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子”“谋发展”以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推动了一批“重点村”蜕变成“示范村”,以点带面,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立“接诉即办”闭环机制解决重点民生实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惠州市委始终将眼光放在基层农村,把如何解决党建引领作用不够凸显、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治理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列入日程。

2022年10月,我市“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全面铺开,从全市1043个行政村中筛选出134个问题突出的村落开展重点攻坚。全市组织系统和政法系统由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保证每个重点村至少有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结对党组织每两周至少到村开展工作一次,并选派一名党员业务骨干兼任结对村党组织副书记。遵循“立威、取信、送法、惠民”的工作思路,明确“十个一”职责任务,进一步下沉力量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优化治理资源配置,全面建设管理型、法治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最初,各结对单位聚焦支部建设、法治意识、风险隐患和发展短板,解决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不强、治理基础不牢、矛盾纠纷突出、经济发展滞后和重点民生实事等,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密集调研,全面摸排、梳理突出问题和乱象。

“村道装有路灯,但一直没通电,晚上出行很不方便……”仲恺高新区平南村常住人口约2000人,村庄路灯常年不亮,村民出行非常不便。为此,结对共建的仲恺检察室党支部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实情后,与街道办、辖区供电所、平南村委等单位沟通协调,很快为村民解决了道路安全问题。

惠城区汝湖镇新光村有5个村民小组地势较低,部分耕地一下雨就“内涝”。对此,惠州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同新光村委一起深入调研,争取到相关部门支持,对排污线路进行改造,内涝问题得到了缓解。

各结对单位党组织在遍访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找准治理路径,分类靶向施策,制定问题、履职、服务“三张清单”,明确共建履职重点,并且建立“收集-核查-研判-派单-归档-回访”的“接诉即办”闭环机制,让每一项“疑难杂症”都能通过分析研判交办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同时,承诺公示、定期跟踪、全力推进、动态调整、接受监督,坚决将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实打实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办理了一批民生实事。带头领办重点民生实事,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可感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在此之前,乡村基层治理中面对复杂繁琐的群众诉求,仅靠村干部一方力量“单打独斗”,很难高效率解决问题。在“百村共建”工作实践中,结对共建双方集众智、汇众力,汇集各方力量解决乡村建设和治理中的“疑难杂症”。

工作中,各结对党组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打造基层党建治理共同体,整合党建资源、人力资源、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走村联户入户普法,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各结对单位坚持“减存量、遏增量”,建立“牵头部门+指导组+下沉单位+重点村”工作群,全面推行“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党建网格,做到“三必到、三必访”(群众有重大不满必到、有重大突发事件必到、有重大矛盾纠纷必到,结对村困难或危重病人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必访、信访户必访)。推动结对党组织全覆盖,建立党员“多对一”“一对一”联系服务信访群众的“五访”机制(日常询访、领访代访、贴心陪访、结对探访、跟踪回访)工作机制。

此外,坚持“一村一策”,积极指导结对村党组织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把握政策利好,结合村情实际细化发展规划,探索“三产融合”的实践路径,协助解决重点村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党建共促、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党建引领破题,上下合力谋变。如今的重点村,筑牢了基层治理的“桥头堡”,畅通了解决问题“血脉经络”,实现了法治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体系全覆盖、机关资源下沉,推动我市市域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百村共建”工作启动至今,各结对单位已排查各类风险隐患3961个,化解矛盾纠纷588起,领办民生实事3883件,推动11个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一批“问题村”“信访村”蜕变成为“文明村”“示范村”,其中获评“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

惠州日报记者付巨晗 特约通讯员刘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