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05月12日惠州日报理论
字号:T|T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近日,根据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部署和市社科工作安排,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惠州市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题,紧密结合惠州实际,重点围绕着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着力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展开研讨。以下是部分专家发言摘登。

打造惠州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林宽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打造“粤海粮仓”,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

惠州要依托沿海各县区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海洋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下更大功夫做好“海洋文章”,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惠州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为推动惠州高质量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要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实施“陆海接力、岸海联动”,在近浅海上做“减法”,统筹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促进浅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中远海上做“加法”,中远海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远海重点发展远洋捕捞,拓展深远海立体海域开发利用,增强海洋固碳能力,实现海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近浅海与深远海绿色生态协同发展新格局;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做“乘法”,推动水上、水面、水体、海床等立体开发,海上、岛上、岸上联动开发,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产业融合—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产业新模式,努力打造出具有惠州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之路:

第一,科学划定养殖区域。逐步引导近岸浅水养殖用海腾退空间,推动养殖用海向深水远岸布局。优先在部分县区开展试点,通过全面开展海洋资源摸底调查,掌握养殖现状和养殖主体需求,依据各养殖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明确养殖区域、养殖规模、养殖品类等。

第二,推动海水养殖转型升级。统筹利用岸海资源,建立和推广陆海接力精准高效养殖模式,加快近岸传统鱼排升级改造。引导养殖主体向深远海、产业园区转移,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带动转型升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联合体。

第三,完善“大渔带小渔”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近海养殖户、渔业合作社、企业、村集体有机融入深远海养殖产业,让渔民通过众筹、入股等方式参与养殖,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养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许春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地做实。要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健全完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亮牌提醒”“擂台比武”等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开展组织振兴示范村创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从权责关系、管理模式入手,全面强化村党组织对村民小组资源整合统筹力度,为乡村振兴提效增速。

建强农村人才队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抓人才外引,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载体作用,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柔性引进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和团队,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要抓人才内培,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积极用好惠州开放大学、惠州乡村振兴学院等学习培训平台,深入开展“村官大学生培养工程”,持续提升镇村干部特别是村级“头雁”综合素质能力。深入开展村“两委”干部履职担当届中考察,定期选派人才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镇帮扶工作队。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推动“百村共建”等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健全完善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核查—研判—派单—归档—回访”的“接诉即办”闭环机制。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动“一村(居)一警”“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提档升级。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际,清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摸清家底,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注重分类施策,发展壮大富民兴村产业,确保2023年底全市行政村100%实现经营性年收入“10万+”目标,力争60%以上实现“20万+”。

(作者单位:市党建研究所)

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梁乃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要重视实体经济,走自力更生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实体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惠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开设了一大批与本地产业高度相关的学科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5万名,为推动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产业链与人才链关联密切,二者相融相促,促进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同时抓好产业园区与高校两个人才培养的主体。

一是推动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近年来,惠州紧紧围绕“2+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大力推动“3+7”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高端产业、优质企业落户园区,既催生了更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好的产业环境。我市应进一步挖掘“3+7”工业园区资源集聚的产业优势,强化产业园区与本地高校深度合作,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大力推动高校产业学院和“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探索“把高职院校办到产业园区,把园区企业办到学校”模式,将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市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空间集聚区,推动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提升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我市高校及专业结构布局,重点面向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专业(群),结合学校自身优势,鼓励支持高校差异化发展、专业分类发展、优势特色发展;大力支持高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把我市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集聚产业资源、汇聚科技力量、支撑产业发展、独具惠州特色的高校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样板。去年,惠州市出台了一揽子人才优惠政策,并发布了《惠州市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提出了50项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惠州就业创业的工作任务,未来还应进一步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提高惠州本地高校毕业生留惠就业创业比例,提升职业院校对我市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成果转化

□赖立湖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加强职业教育,积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能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技术人才。

一是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2022年,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立足“省级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不断作出探索。惠州各高校可以组成联盟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集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资源,大力建设“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园区企业,积极整合企业资源,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积极打造具备工科、法律、经济及管理等的创新专业团队,积极发挥大学科技园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惠州经济发展中,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而更好地服务惠州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要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就要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上有着天然优势。为此,地方职业教育要把握新发展格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结构,紧紧围绕科技发展和地方产业变革趋势,促进产学研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依托高校智库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甘金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要求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惠州市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既要坚定工业立市不动摇、狠抓项目投产、培育发展新动能,也要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关键一环。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第一,加强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力量推动项目技改,尤其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强与区域大型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推动更多企业在惠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强区域科研协同,为惠州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利用周边城市科研基础设施提供便利;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将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完善产业布局,打造更具根植性的产业链,坚定不移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第三,紧扣“双碳”主题,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发挥惠州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继续推动核、气、水、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发展,稳步提升绿色发电能力,助力制造业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二是强化集聚效应,打造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三是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惠州发展壮大。四是抓产业“数字化”,加速数字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全面应用。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构建新型乡村生活体系

□卢娟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着力构建新型乡村生活体系,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落到实处。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村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当前一日三餐、交通出行等需求,也对外部环境、生活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变化给当前的乡村生活世界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面临着“构建新型乡村生活体系”的新命题。除旅游资源以外,惠州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和农村是惠州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竞争力。新型乡村生活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焕新和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乡村居民社会关系的维系与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

城市与乡村是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区域发展平衡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平衡。就应加快新型乡村生活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空间,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推动“新型乡村生活体系”建设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守护文化和发展性等原则,实际建设中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要尊重差异,生活空间要兼顾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休闲习惯;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与医疗空间要兼顾周边配套设施覆盖;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为首要,保护农业、传统手工业,允许村民依法依规选择适当经营模式;通过修印村志,来留住乡愁、烙印记忆,从而守护文化,保护特色。

村庄是中国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场所,保留着独特的遗迹,承载着村民的乡愁和记忆。乡愁,是人们普遍的精神诉求,也应该是构建“美丽宜居乡村”的价值追求,是建设“新型乡村生活体系”的价值导向。因此,惠州市建设新型乡村生活体系,应结合“乡愁”“记忆”,构建归属感和适用性兼顾的生活空间,使村庄留得住乡愁,让村民守得住幸福。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牢牢把握为民造福本质要求

□高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对开展主题教育提出重要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不断推进主题教育往深里学、往心里走、往实里干。

第一,以学铸魂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前进道路上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前进道路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要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做到主动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原原本本读原文、踏踏实实悟思想、砥砺初心增斗志,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学习成果淬炼灵魂、武装头脑,高扬理想信念之帆,走稳人生前进之路。

第二,以学铸魂要夯实对党忠诚之本。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既要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又要知信行统一,做到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相统一,有坚决的维护力和捍卫力。前进道路上,夯实对党忠诚之本要党校、干部学院等多方力量联合联动,强化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切实有效。以广东东江干部学院为例,作为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始终坚持按照中央及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联动市、区(县)党校,自成立以来,满足了省内外数万人次的培训需求,其中,2023年4月承办培训班25期,培训学员1301人次,为保持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贡献了力量。

第三,以学铸魂要砥砺为民造福之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10年,惠州全市4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15188户355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砥砺为民造福之心要站稳人民立场,察民情、体民意、顺民心、惠民生,厚植为民情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广东东江干部学院)

推动主题教育释放持久效能

□郑雪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开展主题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党委(党组)要扛起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实施,系统谋划推进,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主题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个人自主学习,将主题教育贯穿日常。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坚持多思多想,将主题教育融入业务工作各个环节,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组织集中学习,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准确把握目标要求,全面聚焦根本任务,切实将主题教育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展专题党课,打造主题教育精品课程。基层党委(党组)班子要带领党员干部制定学习计划、列出学习清单、明确学习目标。此外,充分发挥好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并结合“思想铸党魂、学习增斗志”党员进党校三年培训工作,探索主题教育学习培训新模式,开发、打造一批符合惠州发展实际、实效性强的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让党员干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开展主题党日,让主题教育家喻户晓。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开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根本,实干担当促发展”为主题的党日活动。结合集体学习,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快闪宣讲”活动,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组建宣讲团,深入学校、单位、乡村进行快闪宣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听得懂的语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