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巨头扎根惠州23年 投资1180亿创多项纪录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昨日开工,助力大亚湾石化区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2023年05月2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又一个巨无霸    项目开工

又一个巨无霸 项目开工

5月19日上午,总投资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开工建设。

虽然没有去项目开工现场,但59岁的陈运良依然感慨万千:“我28岁来到惠州港参与建设,经历了港口初期的大发展,也感受了中间停滞不前的迷茫,在退休之前还能看到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动工,真的非常开心!”

时光回溯到2000年。彼时,惠州港发展陷入低迷期,鲜有工程项目动工。在这里工作了9年的陈运良甚至动了离开的念头,“当时一度感到非常迷茫,很多朋友劝我另谋出路。”

所幸,转机很快出现。2000年10月28日,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工程合营合同在北京签署。同年底,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成立,正式落户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2年11月,随着中海壳牌一期项目在现场打下第一桩,大亚湾正式踏上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征途。

一个企业重塑一个地区,一个项目带动一座城市,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23年来,中海壳牌扎根惠州,持续深耕石化产业,投资总额1180亿元,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一期项目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中海壳牌成为国内在运行的最大单体乙烯生产工厂之一,并带动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第一;三期项目建设的乙烯裂解装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裂解装置之一……

作为首家落户大亚湾石化区的企业,中海壳牌充分发挥“榕树效应”,吸引了10多家优质的“隔墙”客户落户大亚湾石化园区。

依托中海壳牌稳定可靠、优质多元的石化产品生产供应,与中海壳牌形成“隔墙供应”的客户包括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等世界知名和行业领先企业,中海壳牌近50%的液体产品实现了在大亚湾石化区就地转化。

正是在中海壳牌的带动下,一大批世界石化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进驻大亚湾石化区。目前,大亚湾石化区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头部现象”显著,“优等生俱乐部”已成为大亚湾石化区的代名词。

随着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开工建设,中海壳牌与惠州的合作故事再续新篇章。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裁唐令力接受专访时表示,一二期项目的优质运营,对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企业与政府共同打造的良性生态圈,惠州服务效能的不断提高、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中国海油和壳牌决定再度携手建设三期项目。

据介绍,三期项目以1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为核心,将建设包括64.5万吨/年环氧乙烷/乙二醇等18套化工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项目还将引入多个在国内乃至亚洲首次应用的工艺技术,包括壳牌专有的α烯烃技术,生产的高端聚烯烃产品,可以部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的市场需求,缓解国内高端聚烯烃产品供应结构性短缺问题。

项目竣工投产后,中海壳牌乙烯产能将达到380万吨/年,大亚湾石化区乙烯产能将超540万吨/年,未来将达到700万吨/年,规模居世界前五。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纪红兵认为,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将进一步夯实壮大大亚湾石化区的规模,有利于做大做强大亚湾石化区中下游产业,为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高端化工原料。

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进看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效填补国内绿色高端化工品空白,促进我国化工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助力惠州打造成为国内整体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优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站在惠州港的码头上,海风习习,岸边管道交错、装置林立,大亚湾石化区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海壳牌和惠州的合作佳话仍在演绎,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梦想的阳光正在照进现实。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冯丽均 匡湘鄂